我的位置: 首页 > 社会 > 正文

水城:“黄金地带”建学校 斩断穷根抓教育

  317亩中心城区“黄金地块”,如果商用,价值上亿,建设学校,则可解决37000户搬迁群众8810名子女上好学的难题!
  

  在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脱贫成效这道选择题面前,水城县县委政府给出答案——将“造血式”的教育扶贫作为民生第一工程,资金、人才、土地优先保证教育需要,规划新建扩建易扶安置点学校22所。


  
  由此,城区317亩“黄金地块”上,7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校园拔地而起。
  

  “我们都是追梦人”,12月4日,记者走进水城县第三小学,教学楼上字标醒目,701名住武社区搬迁学子传出琅琅书声。



  “学校对面就是家,我再也不用像哥哥一样赶着五点读书了。”课堂上,11岁的冷钥瑶将画笔落成环路绿植,高楼大厦。
  

  第三小学校长庄德洁记忆犹新,“建校速度很快,去年年初建设,8月投入使用,学校建好,家长心安,选择走出大山。”


  
  数十米之隔,同步建设的水城县以朵幼儿园,422名搬迁学龄幼童接受到幼小衔接教育,绘本、足球舞、手鼓五彩缤纷,幼儿园成了乐园。
  

  “易扶搬迁群众子女入学问题必须是首选,这些孩子的未来可比‘黄金地块’更重要。”水城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解释。



  面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绝对贫困问题,一场波澜壮阔的大迁徙在乌蒙腹地的六盘水开启。而作为深度贫困县,水城县地势崎岖,自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始,与之配套的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就成为水城县县委决策层的心头大事。
  

  乌蒙腹地“黄金地块”价值不菲,而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才是搬迁的目,让搬迁群众子女上好学则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措施。


  
  立足长远,水城县县委政府做出选择,在支离破碎的乌蒙腹地中集腋成裘,最初划为商用的“黄金地块”全部建校。
  

  按照“位置好、布局优、校园美、功能全”的理念,水城县在19个安置点配建中小学、幼儿园22所,增加学位近1.6万个,投入8543.66万元按照标准配齐各项设施设备,让易扶搬迁群众子女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确保“全覆盖、零门槛、无障碍”入园入学。

  
  与此同时,通过“教师发展中心+省级乡村名师工作室+学科中心组+教研基地校”开展易扶点学校教师专项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在这样的力量帮扶下,位于红桥新区严家寨社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水城县第二小学严家寨校区,屡次在歌唱、轮滑、艺术展演方面斩获荣誉,为鱼塘安置点搬迁户1102户4933人的子女教育保驾护航,以教育之光润泽、润德、润志。

  “以前不知道古筝是什么,现在我会弹《笑傲江湖》曲段。”10岁的徐艳娉有了“大学梦”;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10岁的熊玉钦露出小虎牙,“我想好好学习长大成为一名医生。”



  沿钟山大道中心,水城县县委政府又划24亩地段作为第十九中学二期工程,建设篮球场和男女生宿舍迎接搬迁学子,善性教育引领下,学子中交流互鉴,共同成长。
  
  而今,在水城县从城区到乡镇,“黄金地块”建校已发展到1263亩,幼儿园、小学、初中教学楼成为最美风景,搬出大山挥别物质贫困,近5.9万搬迁群众子女求学梦稳稳安札,学堂成为“梦工厂”。
  
  不仅有学上、还要上好学,更能拥有出彩人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扶贫正点亮通向美好未来的路灯,照亮学子未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魏容
编辑 何涛
编审 杨仪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