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融媒 > 正文

【新春走基层】挪出穷窝开启新生活

  初春时节,走进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已是晚上8点,扶贫生产车间内,灯一直还在亮着,今年58岁的居民罗云将椅架靠在怀中,一手扶稳架子,一手握着竹条进行来回穿插,仔细地编制着藤椅,她要把眼睛凑得近些才能看清藤椅是否编制合格。



  “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了,但有活做就是开心。”罗云说。   


  为何这样拼?原来,罗云家有6口人,在搬迁之前,罗云七星关区千溪乡贫困群众,一家人挤在不足40平米的破旧房子里,房子遇到下雨就漏,没有收入来源,日子过得很是拮据。



  得益于国家的扶贫政策,2018年中旬,全家从千溪乡搬迁到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住进了120平方米的居民楼。因为要照顾残障的儿媳和孙子,平日里就和儿子在扶贫车间里务工,务工收入加上政府补贴,一家人日子还算过得去。


  从深山搬到城镇,易地扶贫搬迁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的脚步。新房子、新岗位,罗云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搬离故土,变身新市民,让她最担心的是就业问题。为了让群众实现就业增收,能安心住下来,柏杨林街道第一时间就组织搬迁群众进行培训后,推荐就业岗位。搬迁过来没多久,罗云就在扶贫车间找到了一份编织藤椅的工作。



  “现在不一样了,住的是崭新的居民楼,在扶贫车间务工一天还有40块钱左右的收入,还能照顾家人,对比以前好多了。现在,连儿子也在里面上班了,孙子就在附近读中学,上学期还拿了第一名。”罗云微笑着说。


  近年来,柏杨林街道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岗位、引导扶持创业、培育发展产业,提高搬迁群众劳动技能,促进搬迁群众自力更生,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帮助群众稳步提高收入,推动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截至目前,柏杨林街道已落实就业5726户11798人,就业率达92%。针对剩余8%没有一技之长的搬迁群众,柏杨林街道通过建设4个扶贫车间,设置“10+N个一批”公益岗位,利用恒大集团援建产业解决就业等方式,实现户户有就业。


  如今,在七星关区这片热土上,2.9万搬迁群众正开启有滋有味的新生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闵建华

  编辑 顾野灵

  编审 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