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融媒 > 正文

徐萍:为学生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连续12年的寒暑假,留校陪伴学生,撑起一片爱的天空....徐萍,从教26年,担任校长15年,一直扎根农村教育。因为她,乡村课堂有了色彩,留守儿童有了庇护,孩子们的未来有了翅膀。

  2003年,徐萍到息烽县石硐镇木杉小学任教。从一名任课教师到学校校长,10多年来,徐萍见证并促成了这所乡村小学的改变。

工作中的徐萍


  刚来时,木杉小学门窗破旧;泥巴糊的墙面因年久失修,经常掉渣;教室里除了黑板和课桌椅,连电灯都没有,教学环境十分恶劣。孩子们在隐患重重的环境下学习,让徐萍很担心。她多方打听,四处“拉赞助”。一番努力后,白云区安监局、大山洞社区、农村信用社、合力超市等爱心单位体被她的教育情怀感动,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为学校捐赠了饮水机、多媒体、课桌椅、服装、学习用具等大量物资,配齐了所需教学硬件。

  硬件配齐以后,如何提升学校的教学软实力?木杉小学属于村级教学点,全校只有5名教师。一直以来,师资不足、缺乏艺术课程是该校教育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看着孩子们天天面对单一的语文和数学课程,木讷的表情深深刺痛着徐萍的心。

  2017年12月,徐萍带着学生到北京参加一个儿童科普项目。活动中,徐萍结识了正在利用“互联网”计划开展网络公益课的老师。

  “为何不通过教育上的‘招商引资’来‘扶贫’?”2017年寒假,徐萍独自坚守校园,安装网络,配齐电脑,维修多媒体设备,完成了迎接“互联网”计划所有准备工作。为了让孩子们能像城市里的学生一样上艺术课,她一个人忙得不亦乐乎,忘记了大雪降临的寒冷与孤单,也忘记了和家人团聚吃年夜饭的快乐。

徐萍为留守儿童送去衣服和鞋


  2018年春季学期,徐萍与“互联网”计划对接成功,音体美课程“亮相”课表。如今木杉小学的课程表被标记成了三种颜色,红色是对接后的直播课,蓝色是经典课程回放,黑色是常规课。

  木杉小学有127名学生,留守儿童数量在学生总人数的占比将近50%,是名副其实的“留守学校”。“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不是离异就是外出打工,爷爷奶奶也忙于农活,我总是担心部分顽皮的孩子会去河沟里洗澡,去危险的山上玩......”徐萍放心不下这些孩子,想给他们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假期。

  从2009年暑假开始,徐萍放假后又呆在学校,为留守儿童和学生们免费补课,辅导作业。刚开始,孩子们感到新鲜,学习兴趣高涨,天天来校上课。后来,不少学生开始觉得枯燥和厌倦。

  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继续把他们“留在”学校?2012年,徐萍在网上发起关爱留守儿童倡议,寻找大学生支教团队,教授孩子们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课程,丰富留守儿童的假期生活。倡议先后得到清华、北大、南京财经大学设计学院、湖北黄冈师范、贵州师范求是学院、贵州财经大学等众多学校的支持。每年暑期,许多支教团队就来到这里,为留守儿童带来欢歌笑语,以艺术之美感染他们。

  寒假期间,徐萍更是把10多个无人看护的留守儿童带在学校日夜照顾。“很多留守儿童的家庭让人心酸,如果我不照顾他们的话,真不知道他们如何生活,是否能继续上学。”木杉村甸子上组的杨姓两兄妹,父母都患有智障,多年来,一直都是徐萍在照顾。光明村龙洞沟组的陈姓兄妹俩,父母离异后外出务工,由于无人看管,两人全身长满虱子,头皮经常被被挠破流血。

徐萍租用学校附近的试验田种菜,为留守儿童添餐


  在徐萍的照顾下,兄妹俩穿着整洁,过上了健康的生活。木杉村汪葱组一名姓许的留守儿童,4岁时,母亲因病去世,一直和70多岁的奶奶生活,性格叛逆,爱打游戏。自从徐萍“接管”后,孩子变乖了,会主动学习了。今年,还被邀请到南京参加研学活动。

  2020年春天,一场突入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把所有学生阻隔在家,很多教师和家长都因停课不停学苦不堪言。但徐萍的工作热情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借助互联网,全力帮助家长更好陪伴孩子的成长。

  “平时工作很忙,一年最多回家5次。”当谈到家庭情况时,徐萍说,亏欠家人很多。之前,徐萍的父亲因为三叉神经问题住院。但她忙着接待暑期支教团队,没顾得上回家看父亲。“要想‘大家’好,就得舍弃‘小家’。”徐萍说,从事教育是她毕生的梦想,在教育的路上走得越远,工作激情反而燃烧得越旺。

息烽县融媒体中心 成婵

编辑 罗昌
编审 孙晓蓉 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