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融媒 > 正文

【绿博会·六盘水风采】生态转型:从“灰头土脸”到“山清水秀”

  绿色,一直以来都是六盘水最向往的颜色。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这是六盘水人民牢牢记在心中的使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让“煤都”走向“绿海”,是六盘水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作为因煤而建的老工业城市,由于生产工艺落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的开采给生态带来极大破坏。六盘水在2007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区域限批”黑名单。



  转型还是升级?面对十字路口,后面的路六盘水应该怎么走?

  痛定思痛,面对日趋恶劣的生态环境,六盘水的决策者深刻认识到,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损害群众利益为代价,必须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家园、筑牢绿色屏障、深化绿色改革、厚植绿色文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观念一变天地宽。为守护好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六盘水顶层设计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从“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跨越,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优美画卷正在凉都大地徐徐铺展。

  围绕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六盘水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推动以猕猴桃、刺梨、春茶“凉都三宝”为重点的八大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六盘水农业产业风生水起,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收入节节攀升。

  目前,六盘水累计实施特色产业397万亩,建成省级农业园区32个,形成万亩以上产业基地15个、千亩以上282个,省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8个。“天刺力”系列刺梨产品、“弥你红”猕猴桃、“水城春”系列富硒茶等一批名特优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建造绿色家园,就是营造山水城市、打造生态乡镇、建设美丽乡村。大力实施市中心城区山体绿化和景观提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6.73%,建成区绿地率为33.77%,人均公园面积为11.30平方米,城市公园达31个,城市湿地公园6个。大力整治水城河,不仅水变清了、岸变绿了、景变美了、空气变清新了,还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依托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六盘水把“绿色”主题融入示范小城镇建设,成功创建生态乡镇14个,创建森林小镇10个,创建森林村寨20个、森林人家20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中国最美田园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

  筑牢绿色屏障,就是大力实施“青山”工程,打好蓝天保卫、碧水保卫、净土保卫、固废治理和乡村整治“五场战役”。六盘水深入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和森林扩面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完成营造林79.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0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6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61%,六盘水获得省级园林城市称号,获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大气环境质量及管理指数排名首次进入全省第二方阵,在全省九个市州中心城市中,六盘水是唯一一个环境空气质量保持100%优良率的城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覆盖率达91.3%、排全省第一。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4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功能区要求。2019年6月六盘水市获批创建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

  深化绿色改革,就是积极改革创新,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全市绿色改革、绿色创新。开展大数据+“多规合一”项目研发,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等试点工作。完成了智慧环保信息化平台、林业生态监管平台、生态环境监测项目建设。创建凉都省级森林公园生态法治主题公园,成功申报“刺梨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完成了11个湿地小区的建立等等。



  培育绿色文化,就是弘扬六盘水人文精神,提倡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群众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全市公共交通工具共计3039辆,新能源、清洁能源公交车和出租车占比达78.8%。开展“古树名树”挂牌活动,吸引更多组织和个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文化不断深入人心。

  “出门就看见绿色的山、清澈的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凉爽的天气,还能在农户的小康菜园里体验采摘的快乐,感觉真是好!”到六盘水的游人都很喜欢这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勇勇

编辑 黄瑶

编审 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