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融媒 > 正文

卢凯:返乡养牛致富 带动乡亲增收


“老周,你家牛最近怎么样,养殖过程中有没有问题?”


“最近有几头牛不怎么长,不晓得是咋个回事。


“是不是打虫时候药用量大了,伤到肠胃了。”


……


近日,在兴仁市大山镇猪槽箐村贫困户周明辉的圈舍里,村里养殖大户卢凯正在给他讲解养牛的一些细节。



“幸亏得到了老卢的帮忙,现在我家17头牛一个月算下来能长1000多斤,利润就有10000多块钱。”周明辉一家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常年外出务工,靠着勤劳的双手脱了贫,但是去年在工地务工时不幸出了事故。“现在脚上钢板都还没有撤下来,干不了重活,看见他家养牛收益不错,今年就整几头来养。”


在猪槽箐村,看到老卢养牛日子越来越好,村民纷纷换项目、换品种、换技术、换喂养方式、换发展思路,以前喂鸡养猪的都改养牛了,以前使用传统方式养牛的,已换品种换方式。村民潘友富就是其中的一个。看到卢大哥养牛赚了钱,才改养鸡为养牛的,他们给予指导,我稳赚不亏,潘友富家现在也养了10几头西门塔尔改良牛。



“现在有45户村民跟着我一起养牛,规模在1020头,我会给他们讲种草的经验,讲解技术上的改进和品种上的改良知识,提高他们养牛的技术水平。”卢凯告诉记者。


说起养牛经历,卢凯告诉记者,这要从自己儿子说起。 “2015年,我儿子卢克松准备返乡创业,看见别人家一头刚生下来没多久的小牛就卖六千多块钱,当时就有了养牛打算。有了养牛的想法,但是没有本钱,他把这件事告诉我们以后,当时我和他妈都不同意,但是拗不过他,就给他10万块创业基金。




卢克松拿到钱以后,在网上多方联系,最终到遵义花费8万元买了19头牛。缺乏养殖经验,一年下来,19头牛被卢克松喂死了3头,卖了5头,剩下11头继续喂养。“那段时间,他是牛圈都不敢进,心里可能也有愧疚,但是作为父母,我们还是要支持他创业。”据卢凯介绍,当时自己在贵阳开了一个纸厂,效益也不错,但是两边都发展,一是资金不够,第二这样发展方式风险很大,经过一段时间考量以后,卢凯回到老家猪槽箐,和儿子一起养牛。


“我觉得就创业来说,我有承担风险能力,也有这个心态。只要不怕苦、不怕累,一定会成功。没技术、不专业,养牛没这么简单!牛圈如何建、牛要如何科学喂养、如何给牛做疾病防治……样样都要专业知识。”在牛圈旁,一本养牛技术专业的书翻的发黄,有些页面都已经破损。通过不断学习,找人、上网讨教,卢凯告诉记者,现在牛有什么小毛病都是自己处理。



“这一路走来,并不是很顺利,缺技术可以学。由于前期大量投入,2016年时候,我们资金链差点断裂。当时政府给了很大支持,才挺过来了。”政策春风惠及,拿到了政府的圈舍补贴,更拿到了银行的5万贷款,卢凯从毕节威宁县购买10多头西门塔尔育肥牛。


  “有了补贴、有了贷款,更有专业的技术指导,咱们养牛有信心,也放心。在一家人的精心照料下,养牛场渐渐步入了正轨,养牛规模已由最初的十几头牛发展到现在的四十多头,最多时候达到70多头,销往兴义、安顺等地,还解决了当地两名村民就业问题。2018年,卢凯养牛的纯利润达到30万余元。现在,基地存栏有42头,价值70万左右。


“下一步,将继续扩大规模,带动村里面更多人发展肉牛养殖,让大家收入再上一个台阶。”卢凯告诉记者。



据了解,兴仁市共存栏牛6万多头,全市肉牛产业覆盖带动农户36800余户,覆盖带动贫困户3100余户,覆盖带动贫困人口12700余人,贫困户年人均增收800余元。


通过制定《兴仁市农村产业革命牛产业三年推进方案》,重点打造真武山街道、波阳镇、马马崖镇等乡镇(街道)为重点的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带。2020年实现出栏优质肉牛2.68万头。一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产业发展投资力度;另一方面扶持能带动农户共同发展的龙头企业。积极推进肉牛产业现代化,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对肉牛产业的支持和保护,为产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段源兴

编辑 彭芝莉 刘义

编审 陈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