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融媒 > 正文

沿河:戏里战鼓擂 戏外乡村美

  7月20日,阳光洒向大地,坐落在沿河自治县沙子街道东北角的纸坊村被镀上一层金边,炊烟袅袅的房屋下,勤劳的村民们早早地收拾妥当,田间地头逐渐热闹起来。



  纸坊村的一天,是被一阵阵悠扬婉转的土家阳戏唤醒的。


  “相传,从石桥走过的人,都会有好运相伴。”跟随纸坊村指挥部指挥长崔少奇的脚步,从村委会走到连结寨子的石桥旁,潺潺的溪水缓缓流淌,青石板铺成的桥面与两根雕刻着关公等阳戏相关人物的圆柱相得益彰。崔少奇说,这座石桥寄托了当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00年前,纸坊村先祖宋朝美奉朝廷之命,率兵入黔讨伐土司,行至当地被田园生活所吸引,而后居于纸坊,并将生平所爱的阳戏带进该村,成为纸坊土家阳戏第一代掌坛人。经过世代沿袭,纸坊土家阳戏已传到十二代掌坛人,2013年,纸坊土家阳戏被纳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将纸坊特有的文化底蕴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在崔少奇眼中,纸坊土家阳戏不仅是当地民俗,更是将该村打造为一村一韵味、一村一风景的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有力抓手,能够有效地将纸坊村脱贫攻坚工作推上新台阶。




  走过石桥,错落有致的房屋、干净整洁的巷道映入眼帘,顺着崔少奇的目光远眺,一面面印有阳戏相关简介的墙体将寨子装点得如诗如画,五颜六色的水彩令关公、木兰等阳戏人物栩栩如生。纵然天天可见,但路过的村民仍旧会放慢步伐,细细品味。



  “小壁画,用途大。”为了充分挖掘阳戏,纸坊村通过对接沿河自治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等部门,争取文化发展资金20万元,打造专属纸坊的乡村文化。崔少奇说,将群众喜闻乐见的阳戏元素以彩绘的方式展示出来,不仅能进一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发动全民参与,还能让纸坊土家阳戏更好地传承下去。



  追寻阳戏的足迹,穿过一道道小巷,来到该村纸坊土家阳戏第十二代掌坛人宋绍连家。低沉悠扬的二胡声伴随着阳戏特有的唱腔,让人不禁拍手叫绝。


  纸坊土家阳戏又称“木脸戏”或“鬼脸壳戏”, 主要是为祈福贺喜而表演。在纸坊村,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都跳阳戏,初一主要是跳土家花灯,十五主要是跳阳戏,是全天候展演,晚上结束后送戏。



  “纸坊土家阳戏真实地反映了当地风土人情。”70岁的宋绍连自1968年开始与父亲学习阳戏,阳戏于他而言不仅是传承,更是记录纸坊村的点滴变迁的“活历史”。



  从吃不饱穿不暖到衣食无忧,从就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老有所养,宋绍连通过阳戏见证了纸坊村的历史变迁。




  “那些苦日子都成为过去了,如今的纸坊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越来越好。”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推进,宋绍连的纸坊土家阳戏唱本又增加了感党恩、战脱贫、奔小康等新内容。



  

  夕阳西下,忙碌了一天的纸坊人纷纷归家,白墙黛瓦间,又见炊烟袅袅。晚饭后,村民沿着四通八达的通村通组路走到阳戏广场,三两成群、互拉家常。寨子外,100亩空心李、300亩茶叶和356亩辣椒向上生长,纸坊村的一天在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江佳佳 田勇

编辑 尹洁

编审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