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黔南 > 正文

【我的扶贫故事】扶贫路上践初心丨独山县百泉镇旗山村第一书记何永远


2017年2月驻村以来,我走遍了旗山村的每一条山水和每一道沟坎,看到当地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加上走访中发现群众“等、靠、”思想严重,我就知道,接下来的考验将十分严峻。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肩上的责任与担当给了我前行的信心和力量,通过与村两委班子谈心交心,与尖刀排战士学习交流,与群众党员联系沟通,很快就实现攻坚队伍在思想意识和攻坚步调上的融合与统一,提升了队伍战斗力。


 何永远(左)在查看蜜蜂养殖情况


我所驻的旗山村不仅高山大岭,地形复杂,而且田土稀少,产出有限,很多寨子处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艰苦境地。经过多方调研,我和干部们认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才能从根本上帮助他们彻底摆脱困境。经过细致摸排,最后确定全村须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任务数为549户2166人,全村42个自然寨中的40个将实施整体搬迁。目标定下了,但实施起来十分困难,主要是群众思想顾虑较多,从前期搬迁动员到后期老房旧屋拆除和复垦复绿都困难重重。


 何永远(左二)和战友们在商议工作


经过不断尝试与琢磨,我带着同志们创新推出了一套“六个一”工作法,即:组建“一个专班”,开好“一个院坝会”,算好“一笔账”,用好“一批人”,降好“一个成本”,盘活“一片‘三地’”,确保了系列困难逐个突破,搬迁任务全部完成,迁出地复垦复绿顺利进行。

 

走访中,了解到贫困户饶绍兴一家境况特殊,40来岁的他患脑出血后丧失劳动力,而他父亲12年前就罹患了脑溢血,日常生活还需人照顾。这一家人的不幸让我内心无比揪心,与村里干部们商量后按照程序为他家办理了农村低保。随后,为他家落实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在尧梭花园安置区里分到了一套120平米的新房,接着又多方协调,依据政策将他家的农村低保变更为城市低保,提升了保障标准。为了进一步加大这一家人的生活保障,我积极协调,利用公益岗位为他妻子在安置区里安排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将他儿子饶书友聘为村里的护林员,还联系安排了就近务工。


 何永远在主持工作会议


驻村两年多来,我就这样和战友们一起,走遍了村里的每一条小路,踏遍了每一户家门,视群众为亲人,用一桩桩暖心实事照亮了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看着乡亲们的日子一点一点地变得好起来,我开心的同时,也认为自己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莫宇 整理

编辑 黄昕蕊

编审 尹长东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