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黔南 > 正文

【黔南沃野传捷报】燕归巢

开栏语:


九月正是丰收时,黔南大地上硕果累累,丰收正忙。


三都的石板村,返乡能人潘永贤带领乡亲们闯出脱贫致富路,谱写“燕归巢”的反哺故事;


龙里的稻田里,党员干部们献计献策献力,抢抓天晴,帮助群众抢收稻谷;


独山的橘园中,各地商贩们一车车的拉走新同橘子,讨价还价之声,是寨子里一年一次的热闹场景;


贵定的坝子上,地垄间人头攒动,火红的辣椒映红了务工群众的一张张笑脸……


黔南州牢牢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建设巩固生态之州靓丽名片的同时, 紧扣“八要素”,落实“五个三”,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农村经济产业革命,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绿壳鸡蛋、生猪)、茶叶、蔬菜、水果、刺梨、中药材六大山地特色产业, 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六个转变”,推进“幸福黔南”建设,助力脱贫奔小康。


在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贵州日报报刊社黔南记者站深入田间地头,捕捉丰收画面,特别推出【黔南沃野传捷报】系列报道,与您一起分享生态之州硕果遍野,幸福黔南丰收正忙的喜悦,敬请关注。





燕归巢


韦昌国


引子


石板村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石板古寨。老木屋、石围墙、鱼塘、谷仓、古树……刻着古寨人400年的记忆。寨门左侧的古树下,掩映着一口老井,清澈的泉水哗哗流淌,日夜不息。


石板寨的乡愁,刻在一块石板上,是两只燕子图案,名为“燕归巢”。石板埋在井底,上面悬空横着一根长约两米、宽40厘米的石槽,中部凿了一个碗大的口,大部分泉水从这个口流下井里,水花打在石板上,把“燕归巢”很好地掩护起来,只有知情者把石槽的水堵住,翻开石板才能发现这个图案。


石板寨现有158676人,全部姓潘,全是水族。“燕归巢”是潘氏家族几百年传下来的秘密。这个月亮山腹地的村庄,与黔南“三山”(瑶山、麻山、月亮山)地区的千百个村庄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贫困。


300年前,由于支离破碎的土地已无法养活全体寨民,潘氏家族通过反复商议,痛苦地作出决定:老大留守石板寨,老二、老三带着部分族人到广西、福建另谋生路。可以说,这是潘氏家族数百年前自发的“异地脱贫搬迁”。临行前,为了自己和子孙们能找回老家,他们在石板上刻下两只燕子图案,代表着远走他乡的两兄弟,并在夜晚悄悄埋进了井底。


“燕归巢”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乡愁,更是石板寨千百年来无法摆脱贫困的悲壮印记。




夯实战斗堡垒是一切胜利之本


历史的车轮行进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贵州决战脱贫攻坚的号角唤醒了月亮山,振奋着水族村寨的人民。


和很多村一样,石板村急需项目、资金、技术等等脱贫攻坚资源,更需要一个能带领群众打硬仗的村级班子。令人尴尬的是,石板村直到2015年还是“空壳村”,村集体经济为零,村党支部是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这样的村级班子,就是扶贫资金和项目落到村里,也无法正常实施。


2016年4月,三都县委组织部动员外出务工优秀青年返乡竞选村干部,从江苏省常州市返乡的水族青年潘永贤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一个月后,村委会换届选举了新班子。为加强脱贫攻坚力量,州、县选派的5名扶贫工作队员进驻了石板村。



两委班子换成了有眼界、愿做事的年轻人,但干事创业并没有这么简单。驻村第一书记潘永育说,刚到村里时,最感头痛的是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对村干部不信任,对村里安排的事情大都有抵触情绪。尤其是长期的贫困,让一些人对致富失去了信心和希望,很多人总想等靠要,发展产业“比登天还难”。


潘永贤2003年就到江苏常州等地务工,积累了丰富经验,开办了“常州市金凤凰水族马尾绣品有限公司”,同时兼任三都县农商行、县人社局驻常州联络员,每月综合收入在8000元以上,而刚返乡任村支书时,每月报酬才1800元,连自己都养不活,妻子为此意见很大。潘永贤说,有意见也没办法,一个人不能只为钱,能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我觉得值。



刚上任头几天,每天早上他家门口就集了一拨人,都是吵着要贫困户指标的。潘永贤看着他们,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年敢拿着鸟铳抗击日本兵的水族英雄的后代,怎么成了这个样子。他对大家说,我们石板寨过去是抗日英雄村,现在打脱贫攻坚战,也不能落后让人笑话,你们这样天天起早来守我要贫困户,这点时间要是用来搞生产,早就该脱贫了。再说,评审贫困户国家是有规定的,我一个人说了也不算……来的人听了,慢慢停止争吵,有的红着脸走了。


看着乡亲们离去的背影,潘永贤想,不尽快找到发展的路子,只有死路一条。他召集村支两委干部开会,商讨如何解决群众物质、精神双贫困的问题。其中一项决议是:尽快在全村开展贫困户公开评审。


此后一个月,村干部、驻村干部分头到各村民小组、自然村寨召开群众大会,逐户进行现场评审。为不影响生产,评审会多数在晚饭后进行。



月亮山下,万籁俱寂。星星点点的灯光中,各村寨的评审,从最初的激烈争吵,慢慢变为心平气和的发言。通过讲政策,摆事实,讲道理,全村评审出建档立卡贫困户4892049人,没有一人上访,没有一户漏评错评。


评审结束后,潘永贤的堂哥埋怨潘永贤:你当了支书都不照顾家里人,连评个贫困户都不肯帮忙,以前我那么照顾你,没想到你这么忘恩负义。潘永贤一再解释,堂哥根本听不进去,他只有无奈的苦笑。他知道堂哥家的日子并不好过,内心也很想帮一把,但是如果违反规定搞优亲厚友,怎么能让群众相信他呢。


潘永贤说,评审以后,再也没有人来家门口守我了,很多人早早就到了田地里干活。其实很多人都晓得“耕读传家”的古训,通过反复讲道理,争当贫困户在村里逐渐成为一种耻辱。这正是2018年全村有30户主动申请不当贫困户的原因。后来我们经过算收入账,只同意其中20户的申请,并开了表彰大会,给他们挂大红花、发奖状,目的是扶持一种正气。


产业是脱贫的强大基础


脱贫攻坚,产业是关键。为了快速见效,鼓舞群众的信心,石板村首先搞稻田养鱼。由于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了,家里就剩下老人和孩子,加上缺乏资金和技术,为让群众普遍受益,同时兼顾发展村集体经济,潘永贤提出由村里贷款购买鱼苗,用群众的稻田养鱼,收益由田主、村集体、管户人按比例合理分配。


2016年夏天,6000公斤鲤鱼苗投放进380多户群众的田里,管护由脱贫攻坚队、党员突击队、乡贤队负责。当年秋天,稻田养鱼获得成功,除了在本地销售,一部分卖给了慕名而来的广西环江县农家乐老板。此项目,收入虽然不多,但是鼓舞了群众信心。尤其是利益分配时,贫困群众占大头,村集体和管户人只占小头,让乡亲们看到了村级新班子、扶贫工作队的真感情。



石板村最早成规模的产业是茶叶。2014年,为规避风险,村级合作社利用财政扶贫资金300万元入股水梅茶园,每年分红15万元。其后,村里开始打产业主动战,除了茶叶、板蓝根种植,还有猕猴桃基地500亩、刺梨基地860亩、黄豆基地600亩、九阡酒家庭作坊等。目前村集体参与实施项目12个,累计收入77.81万元,年底有望突破百万元大关。


回想当初,发展产业并非一帆风顺,先后失败的有黄桃种植、艾草种植两个项目。2019年,通过到县内取得成功的乡镇去观摩,他们决定搞南板蓝根育苗基地。但由于是新事物,一些群众说,用良田好土栽板蓝根,要是卖不出去,吃也不能吃,喂猪都不得行,这个东西悬得很。话一传开,准备参与的几户都打了退堂鼓。如果群众不参与,产业联接贫困户就无从谈起,脱贫攻坚就成了村干部的“独角戏”。


眼看一个好项目要打水漂,村干部们商量,先由村合作社搞起来,成功后再扩大,发动党员户、脱贫奋进户入股,带动贫困户种植,这样既能打消顾虑,又让一部分群众先得到土地流转和务工收入。



果然,当村合作社投资的42亩南板蓝根育苗获利15万元后,群众看到了希望。20203月,育苗基地扩大,村合作社入股10万元,17名群众入股98.64万元,种苗全部卖出后,合作社提取管理费8.74万元,股东分红28.61万元。此外,村里还拿出1万元奖励给支持产业和公益事业的10户贫困户。


分红大会结束后,村合作社集中流转的648亩土地很快被群众认领。其中村民潘国山认领76亩,主动申请不当贫困户的潘永模认领了35亩。两户今年还入股5万元参与板蓝根育苗,均分红3.4万元。


目前,石板村种植南板蓝根2200亩,覆盖全村485户,其中贫困户220户,由合作社免费提供技术指导。群众可以自己栽培,还可出售给合作社统一外销。


正是因为拿到了分红,看到了希望,潘永模和妻子每天早上七点就来到地里,施肥、除草,直到晚上七点才回家。这片地就在小水叶水库边上,这里水源好,四周都是森林,早晨和傍晚,上千只白鹭在森林上空翻飞。看着这些吉祥鸟,潘永莫夫妇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潘永模说,他过去十几年都在常州打工,做钢丝球的拉丝,每月工资才两千多块,现在回家来搞产业,收入高得多了,还可照顾家里。同行的第一书记潘永育说,南板蓝根每亩纯利润1200元左右,潘永模种植的35亩,一年至少收三季,利润可达10多万元。



农村的产业之路,是群众脱贫最坚实的道路。而这样的路,要依靠政策和资金扶持,更要靠基层干部去引领群众。


2015年村集体经济为零,到今年7月收入近80万元;


从软弱涣散党组织,到全州、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从争当贫困户到争抢产业项目、主动申请脱贫……


一切改变,都是因为人!


远近闻名的“状元村”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石板村一直保持着“状元村”的称号。当时,石板寨的一户人家,三兄弟连续三年考上大学,震动了全县,媒体记者慕名前往采访,将“状元村”的雅号送给了石板村。


好学上进精神鼓舞着石板村的一代代子弟,但是由于贫困,很多孩子被迫辍学,大部分是“读完初中,就去打工”。当年的一幕幕,潘永贤记忆犹新。通过发展教育,斩断千年穷根代际相传,也是村支两委的责任。但是在他上任时,村集体一分钱没有,想资助他们实在是有心无力。



2016年,村集体经济有了一定积累后,潘永贤发出了“不抓教育的村支书,不是合格的支书”的肺腑之言,得到村支两委干部的响应。也是从那一年起,石板村每年选出文科状元、理科状元,每人重奖5000元,对其他考上大学的都进行奖励,每年8月举办“高考奖学仪式”,颁发奖金和“状元之家”匾牌,并在村里设立光荣榜,利用村微信群、QQ群广泛宣传。


2019年,村集体经济突破50万元后,奖金总量大幅提升,极大地激发了全村学生,有27名学生考取二本以上学校。韦明华是姑用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三个孩子都在读书,去年大女儿考上二本,今年二女儿也考取大学,赢得全村赞誉。



2016年至2019年,石板村考取二本以上的学生共有106名,三年发放的高考奖学金10.45万元,全村20个村民小组,得到“状元之家”的有5个组。形成了家长重视教育、学生刻苦学习、各组开展竞争的良好氛围,在乡村形成了巨大正能量。不得不说,潘永贤这样的村支书,是一个抓教育的好支书,而把集体经济收入大量用于奖学的村支两委,也是深得民心的好班子!


移风易俗从一首山歌开始


石板村有很多牛人,除了数量庞大的高考“状元”,最为典型的有三个人:一是七十多年前领头打日寇的潘老发,二是带领群众致富的村支书潘永贤,三是一年创收百万的潘啟明。


1944年1128日傍晚,一队300余人的日军从荔波佳荣侵入石板寨,水族青年潘老发等率领50余名群众凭籍石围墙,用鸟枪、土炮击毙装备精良的日军8人,自己牺牲4人。日军离开石板寨后,他们又利用地形沿途击杀敌人,共打死日军14名,缴获骡马、战马六匹及部分弹药物资。


石板村有很多宣传牌,最惹人注目的是村口的“石板寨水族群众抗战始末”牌子。潘永贤说,这不仅是给前来参观的游客看的,同时要告诉和激励村民,石板寨过去是一个英雄村,今天到了新时代,打脱贫攻坚战也不能落后。潘永贤的经历本身就是一个励志故事。



17年前,他初中毕业就到江苏打工,通过自考获得本科文凭,做过公司顾问、讲师。他在常州成立的金凤凰水族马尾绣品公司,带动了一批水族群众就业增收。从公司老总转变为村支书的潘永贤,用总经理的思维管理和经营着石板村,带领群众苦干加巧干,一步步扎实地向前走。


正是一批有志青年的带动,石板村充满了朝气,贫困的历史在一页页地改写,涌现了一大批勤劳致富的带头人。其中的佼佼者,当数潘啟明。


潘啟明是个九零后,2015年用打工的积蓄和银行贷款共17万元种植甜玉米,因多种原因失败了。内外交困中,潘啟明病倒了,治病的钱都是和亲友借的。在去荔波人民医院治病时,潘啟明对热情大方的护士唐莎莎有了好感。真不愧是石板寨的后生,贫病交加的他,斗胆向这名护士表达了爱慕之情,唐莎莎正是看准了他的坚韧,不仅愿意和他交朋友,还为他担保向银行贷款30万元买了一台挖机。不到一年,潘啟明赚了一百多万元,他们也结婚了。现在潘啟明家有两部挖机、一辆轿车,建起了水泥平房,还在荔波县城买了商品房。


致富后的潘啟明,主动向村委会写申请,要求不当贫困户。他的脱贫传奇鼓舞和带动了村里的不少人,先后有30户写申请要求不当贫困户。由于他办事公道,热心公益事业,2018年被选为村委会副主任,参与到村级事务管理中。


石板村的乡村治理,是从一首“水歌”开始的。


2016年初,为了解决滥办酒席、因酒致贫问题,石板村制定了村规民约,除了婚丧嫁娶,不准办酒席和杀牛。潘永贤举了一个例子,外出打工的潘学干,儿子考取大学,专门从广东回来办状元酒,当晚他听到有人用手机放移风易俗的水语歌曲,就打电话问我,村里定的村规民约,不准办状元酒,更不准杀牛,是不是真的。我说,是真的,你不能搞啊!潘学干当晚通知亲戚,说明天的酒席取消了。第二天,他把买来的牛拉出去卖了。


潘永贤算了一笔账,仅在2016年,石板村20个村民小组取消的状元酒、建房酒、满月酒等93台,减少杀牛93头,加上酒水等消耗,至少节省150万元。这些钱用于投入生产,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而移风易俗推动乡村治理,是用经济无法估算的。



在刹住滥办酒席、建房攀比、懒惰等靠要等等不良风气的同时,石板村持续开展高考奖学、表彰主动脱贫户、表彰“英雄母亲”等活动,并因势利导提出了石板村嫁女“零彩礼”的倡导,得到村民的积极响应。


乡村如何治理,村民如何引导,正能量如何树立?石板村用实实在在的实例作了回答。而这其中,基层干部所做的努力,都写在了石板村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上,写进新一代石板人奋发向上的精神中!


未来的路


2020年33日,当全县脱贫攻坚通过验收的消息传来时,月亮山沸腾了。通过艰苦奋战,石板村贫困户从2014年的4331539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4089人,贫困发生率从25.32%降低到1.44%,和全县一道提前一年脱贫,这标志着千年贫困已成为历史。



兴奋过后,潘永贤陷入了沉思。当晚,他在家门口到古寨大门之间的路上来回走了好几遍,看着古井中哗哗流淌的泉水,想着水底石板上的“燕归巢”,潘永贤暗暗舒了一口气。三百多年前,祖宗们因为贫困背井离乡;今天的脱贫攻坚,在党的领导下终于取得了胜利。未来的路怎么走,怎样带领群众走向乡村振兴的新境地,潘永贤有了新的想法。


首先是盘活古村落。整体搬迁后留下的古寨,2017年被国家民委授予“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匾牌,今年初以来,已经有外地的艺术培训机构、文化企业、婚纱影楼等先后来洽谈合作事宜。下一步要做的,就是以资源入股,或者村集体投入部分资金,共同开发利用古寨。


其次是做大九阡酒产业。九阡酒是石板村特产,1958年“五一”期间,由水族女副县长蒙世花带去北京敬献给毛主席和周总理,是上过“国宴”的水族佳酿,九阡镇政府一直把九阡酒作为富民产业进行打造,石板村1640户人家几乎户户酿酒。对此,村干部们的想法是,把全村酿酒作坊形成联盟,统一酿造工艺、统一销售价格,不断壮大规模。



还有就是大力发展种养业,并开展多种经营,吸引外出打工青年返乡创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石板村青壮年开始外出打工,最多的一年达3000多人,占全村青壮年的90%。这些打工大军带回了可观的收入,但也留下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新问题。刻印着数百年乡愁的“燕归巢”,在当今还有另一重深刻含义,只有千方百计寻找发展道路,让远飞的“燕子”回来,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未来的乡村振兴才会更有力量。


石板村短短几年中取得的巨大成效,令人赞叹。三都县委书记朱奉余说,石板村可说是三都县农村脱贫攻坚的缩影,其自信自强、苦干快赶的奋斗精神,也是全县各族人民的精神写照。今年714日,黔南州组织村干部到石板村观摩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经验,这样高级别的观摩,在石板村是第一次,但也并非偶然。


石板村已今非昔比,我们打趣地问潘永贤,你们搬迁出去的家族人是否要回来啊?潘永贤说,他们现在都过得好了,再说要回来也不现实。我们的任务是,继续把家守好建好,让他们回来掀开石板看到“燕归巢”时,不再流露出悲伤的神色……



离开石板寨时,正是夕阳西下。蓝天白云下,绿色的森林、清澈的水库、红墙青瓦或平顶的楼房,和整村搬迁后留下的古寨形成鲜明对比。水库边一户人家的堂屋里,几个村民正在练习敲打新买来的铜鼓。鼓声激越,震动山岭。这是水族村寨、水族人民在新的发展道路上奋进的鼓点!(此文系贵州省脱贫攻坚报告文学集《历史的丰碑》作品,作者系黔南州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韦昌国

编辑 梁晓琳

编审 张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