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黔南 > 正文

龙里湾滩河:“长藤”结“瓜”百姓富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发展要求,龙里县湾滩河镇对照产业革命“八要素”,精准选好优势产业,依托湾滩河和生态鱼,在这片蕴藏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良田大坝上正在积极探索一条“靠水吃水”的脱贫致富发展路。


稻田养鱼育苗场


政策入民心 支部引领促发展


近日,老党员岑跃奎带着一家老小正在自家田里开沟、挖坑、建鱼池、搭棚……,工序一个都不能少,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忙的是不亦乐乎,像类似岑跃奎只是我们寨子党员志愿服务队中的一个缩影。


通过支部“搭台”、群众“唱戏”等方式,盘活集体资产,整合各方资源,激发群众参与内生动力,有序推动“村社合一”规范运作。


走进湾滩河镇园区村毛栗寨稻田鱼育苗场,现代化生态养殖稻田鱼苗场正在做试投放前的测试筹备工作,小小鱼苗场这个立体生态“鱼池”却蕴藏着蓬勃待放的生机,将助力湾滩河发展“稻田生态鱼”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农户正在自建稻田养鱼鱼池凉棚


投入资金96万元建成了的稻花鱼基地鱼苗育苗池5个、尾水处理池1个、管理用房约110平方米、水轮泵站1座、厕所1座、给排水管网1套、强电安装、智能监控设备1套、围网等。


“三区”筑“三金”,结构调整走新路


  来到湾滩河镇翠微村杉木寨优质大米万亩大坝基地,到处是三五成群农户在各自田间地头正忙着处理“垄稻沟坑式”稻田养鱼,有的小心翼翼将已建好的沟坑搭上了一顶“凉棚”,有的拿着尺子测量鱼坑做好合理引沟处理,有的正操作为搭建好的鱼池做最后一道保水护水处理……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近年来,湾滩河镇按照“茶蔬花鱼”的农业发展思路,形成了以茶叶种植、蔬菜种植、羊场大米、稻花鱼养殖为主的“四驾马车”,优化坝区产业结构,探索出了一条山区有茶叶、坝区有蔬菜、稻区有花鱼的“三区”农业产业的生态循环产业体系。


稻田养鱼现场培训会


通过坝区产业调整,整合优势资源,有效推动“三变”到“三转”结构化试点实施,切实将茶山变“金山”,菜区变“宝盆”,花鱼变“金鱼”,打破了过去稻田种植结构单一的现状,实现了产业无中生有、从单一种植到立体种养,从有到优的成功蜕变。


共谋发展  立体农业展活力  


一直以来,湾滩河镇都是以种植大米、蔬菜等传统农作物为主,一年一季的种植模式及低产值的农作物,只能基本解决吃的问题,难以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如何啃好这块“硬骨头”,卸下这挑“重担子”,成为了当地群众急需解决的难题。


群众正在搭建鱼池凉棚


在杉木寨稻花鱼基地里,去年发展稻花鱼尝到甜头的村民罗如康正在忙着处理鱼坑,准备今年首批稻花鱼立体种养,仍信心满满。罗如康一家收入每年主要靠外出务工来维持家庭开销,现在家门口有了产业,不用出远门,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好老人和孩子也方便了许多。


湾滩河镇去年发展稻田养鱼930亩146户,全镇稻花鱼已销售5800斤,产值8.7万元,农户亩产收益最低不少于500元,最高达1000元的收益效果,占比达到大米收入的40%左右,实现群众收入“双赢”目标,群众得到了实惠,极大地提升了农户立体发展稻花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先建后补 激活产业一池“春水”


自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湾滩河镇以脱贫攻坚为抓手,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为引领,以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牢牢把握产业发展“八要素”,重点发展了“稻田鱼”和“优质米”,形成了无公害优质米立体花鱼产业格局,彻底打开群众畏难观望的心结,昔日的山旮旯里,激活了一池“春水”,发展壮大了新型主体,带动了坝区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取得了实效。


稻田养鱼鱼池


湾滩河镇在总结去年经验的基础上对原有稻田养鱼设施进行提质改造高质量发展稻田养鱼,今年稻田养鱼基地规划面积3000亩,以高标准“垄稻沟坑式”设施农业为主,继续按照“谁参与、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在湾滩河镇17个村(社区),涉及农户1100户3406人,其中贫困户193户761人,发展稻田鱼3000亩,每亩投放120至150尾均50g至80g的鲤鱼苗或草鱼苗,预计投放鱼苗约40万尾。


利益联结 共同富裕奔小康


“我在这里居住了大半辈子的梁士国,因为自己年龄偏大,没有一技之长,平时在周边做些零工,但都不稳定,挣的钱不多养家都很吃紧,现在每天在稻田养鱼基地务工,既可以挣钱,还可以学点种养植技术。”梁士国心里乐开了花。


稻田养鱼鱼池


基地采取以党建为引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为抓手,打造“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稻田养鱼新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因销定产发展高标准立体设施农业,紧紧扭住“三变”模式,按照“租金保底、劳动务工、入股分红、培训孵化”四种方式促进贫困户增收,预计今年受益贫困户将达到300户以上,亩产增收预计达到1000元左右。





通讯员 武浩伟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袁鹏

编辑 梁晓琳

编审 张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