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黔东南 > 正文

【我的新角色】杨政元:带领搬迁户一起奔小康的创业者

  2015年12月,贵州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当头炮”,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开展了贵州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如今,贵州已有188万人挪出穷窝搬进新生活,他们成为新市民,在丰富多彩的新生活中转换成了不同的角色,今天,让我们走进他们生活的社区(安置点),围观他们的新角色。


  “这边线还需疏通下。”


  “你看啊,这个线得缠到这个位置,织出来的颜色才对称。”


  “学会理线了,我们就可以在织布机上实操了。”


  近日,记者走进三穗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彩虹社区的扶贫车间,看到十几名妇女分散地围绕在织布机旁,每台机器上都坐着一名师傅,一边熟练的实操,一边给身边妇女讲解操作原理。


杨政元抱着织好的布匹去入库


  扶贫车间的创办者杨政元原来是个厨师,跨界创办织布厂还是个意外。“因为有朋友正在福建厦门开了一家纺织加工厂,销路一直畅销,而且货也供不应求,他的货从市场价一匹少则买几百元,多则上万元,这点也让我萌生了转行的念头”。


杨政元在他的扶贫车间里


  看中了“商机”,杨政元就把想法告诉妻子,从小有着纺织手艺的妻子龙秀英,十分赞同他的想法,一拍即合下两人便开始着手准备。


  “得到妻子赞同后,我就立马与朋友对接,他表示,货有多少,他就要多少,这句话也让我定了心,决定好好干一把。”杨政元说道。





在扶贫车间上班的搬迁户


  解决了销路,他又为场地问题犯起了愁,在短时间内能在县城内租到场地,不仅仅大量消耗人力、物力、时间还有金钱。在这进退两难之际,他找到了社区党委书记赵灵军,并得到了大力支持。


  “现在受疫情影响,到处都是就业难,你要是能把纺织车间办起来,这不仅是你一个人的事,也可以帮助小区其他群众就业,社区一定支持你。”赵灵均斩钉截铁的告诉他。


  在赵灵军的帮助下,不到一个月时间,杨政元就在小区申请到了300多平米政府免租的纺织创业车间。


杨政元和妻子拿着手工织布机

生产的布匹加工成的床单


  今年7月,杨政元的手工织布厂正式开起来了,并取名为三穗江锦传统手工纺织制品厂,带动了16名搬迁户就业,其中还有11人是织布的传统手工艺人。


  “早上把孙子孙女送去学校后,就来这里教织布,一天8个小时,一个月2400元,没想到自己的老手艺在这里还变成了‘香饽饽’,一把年纪了能在家门口就业,日子越过越幸福了。”杨苏梅说道。


  为了进一步加工产品,今年10月,杨政元又进了几十台电脑平车缝纫机,投产后,将带动更多搬迁户就业。


  近年来,三穗县坚持党建引领、高位推动,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推动搬迁群众就业,大力扶持有创业意愿的搬迁户创业,给予场地及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全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策划 钱仕豪

执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蒋鸿琪

钱仕豪

编辑 石含开

编审 沈安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