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黔东南 > 正文

麻江县坝河村:“两社合一”盘活优势资源 壮大村集体经济

  今年,麻江县以坝芒乡坝河村为试点,积极探索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县供销社与村级专业合作社人员重组、合署办公、联动工作、协同互助,推进“两社合一”,有效盘活农村资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了“1+1〉2”的效果。


  “两社合一” 解决生存“痛点”


  来到坝河村时,在村道两旁就已能感受到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浓厚氛围,在合作社流转的118亩蔬菜大棚里,茄子、黄瓜等各种应季蔬菜长势良好;通过村“两委”和驻村帮扶队的积极探索和发展,坝河村的蔬菜产业、蓝莓产业和中药材种植业迅猛发展,产业增收带动效益显著。


坝河村坝区蔬菜种植基地


  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上,坝河村坚持把发展专业合作社做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主要途径,通过“两社合一”将村级集体土地统一规划流转,合作社与供销社成员双向进入、有机结合,实现了“两社合一”,统一运作。


  在“两社合一”的实践中,坝河村利用供销社的社政策、资产、网络优势和合作社的市场、管理、资本优势,采取股份合作、利益联结等方式,把贫困户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到合作社当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蔬菜种植


  今年以来,坝河村鼓励群众以经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发展产业型和服务型合作社,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其中。


  罗林彦作为麻江县供销社二级主任科员 ,也是驻坝河村扶贫干部之一,入村工作以来,他积极开展坝河村摸底调研,及时掌握坝河村的具体信息,并根据坝河村实际情况,着手规划产业发展,他利用供销社的平台资源,为村级专业合作社牵头搭线,成为合作社名副其实的职业“经纪人”。


  “去年,我调研了100多家合作社,真正做得起来的只有4成不到。”罗林彦说,一个合作社是否能成活还得看产业的发展,只有产业选择对了,才有可能发展起来。


南京农业大学李刚华教授到坝河村宁粳八号种植基地进行指导


  “‘两社合一’的最大作用是能实现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找到找准产业的发展方向,通过供销社的平台资源和合作社市场管理相结合,做到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切实解决合作社的生存痛点。”罗林彦说。


  理清发展思路 联通产构“难点”


  为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利益共同体,坝河村围绕“两社合一”指导村合作社进行规范化管理,有效激活各种资源要素,加快推进产业发展,从而壮大村集体经济。


  供销社扶持合作社。把供销社建到村里面,充分利用村集体土地、集体资产、财政扶持资金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根据坝河村合作社实际情况,选好产业发展方向,把低效传统产业调下来,把高附加值产业调上去。


坝河村养蜂产业


  采取“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村合作社已流转土地118亩,全部落实主导产业种植,主要种植茄子、辣椒、无筋豆等蔬菜,同时,县供销社已组织安之源合作社与祥瑞公司合作落实蓝莓种植劳务合同500万元,落实中药材种植基地50亩(黄精、白芨),且对坝河村鱼塘进行重新维护养鱼,预计合作社年内收入15万元以上,利益联结贫困户70户,户均增收3000元。


  开展运营指导 疏通经营“盲点”


  县供销社与坝河村合作社一起组建扩大培训服务队,县供销社安排专业职业“经纪”人、农技专家等对坝河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进行专门指导,以政策、技术、技能、市场等需求为导向,突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相关内容,加强对村“两委”班子成员、村合作社负责人和农村党员进行培训,激活村合作社,调动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村合作社敢打敢拼敢闯的能力。


产业结构调整院坝会


  同时,“两社合一”发挥党员致富带富作用明显。通过“村两委+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有效的把支部政治上的优势和专业合作社经济上的优势“合二为一”。坝河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示范引领广大农户投入到村合作社生产经营当中。目前,县供销社已邀请专业职业经纪人、农技专家、会计共计5人,累计培训15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


  广拓外销路径 打通市场“堵点”


  依托县供销社上下贯通的经营流通渠道,结合坝河村合作社产业、管理、人员配备等优势,推进产业经营销售融合发展。县供销社将帮助村合作社与县里面签购订单,同时部分产品由县供销社农商联动公司进行校农配送,力求为村合作社提供信息交流、农资配送、产品储销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促进村合作社特色蔬菜产业发展,使农民与村合作社双双收益。


2月25日晚上,坝河村召开产业结构调整院坝会


  2020年,坝河村紧紧围绕“抓产业发展,强集体经济,助力脱贫攻坚”的目标,认真分析举村的优劣势,搞好产业选择,加强内部管理,充分调动村支两委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整合帮扶单位资源,围绕草莓大棚、鱼塘养殖、蔬菜、蜜蜂、中药材等八个方面抓牢抓实,年内力争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16万元以上。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杨正海 余光燕 何乾

编辑 钱仕豪

编审 沈安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