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黔东南 > 正文

黄平县重安镇:“党建+”助力脱贫攻坚跑出“加速度”

  走进黄平县重安镇,一幢幢新建的砖混楼房拔地而起,硬化过的村内道路延伸到每家每户,干净规整。昔日这个被大山环抱的偏远、贫穷、闭塞、落后的小镇早已今非昔比,一幅小镇旧貌换新颜、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画卷正徐徐铺开,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而这,只是黄平县重安镇强党建促脱贫攻坚所带来成果的缩影一角。

  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摘掉“穷帽子”,拔掉“穷根子”,自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以来,黄平县重安镇聚焦贫困乡镇脱贫摘帽目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采取“支部引路、党员带路、群众参与、产业铺路”齐步推进,积极探索“党建+”的新路子,不断整合组织资源、凝聚组织力量、发挥组织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富民兴村的动力,助力脱贫攻坚跑出“加速度”。截至当前,该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18806人,减少至859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3.76%降至1.53%,实现了2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贫困治理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


重安镇人民政府镇长王耀星深入村组研判贫困群众致贫原因


  党建+队伍建设,建强脱贫攻坚“火车头”。按照“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实、综合能力强、健康具备履职条件”的标准要求,重安镇不断加强脱贫攻坚干部队伍建设,精准选派了90名优秀干部到乡村一线,与省州县组织部门选派的第一书记、攻坚队员一同服务脱贫攻坚,并制定了“任务在村、吃住在村、工作在村”的规定,要求全体脱贫攻坚队员要对照脱贫标准和致贫原因,逐村逐户排查问题、列出清单,逐项逐条制定措施、狠抓落实,集中火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与此同时,该镇持续加大从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引导农村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的优秀分子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不断充实农村优秀党员队伍。并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强化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不断激发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切实打牢基层战斗堡垒,增强脱贫攻坚工作力量,目前配备的村三大干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3人,占20%;49岁以下的有32人,占51%,村党组织干部年轻化有效推进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预备党员入户为群众办实事


  党建+产业发展,引领推动乡村振兴。近年来,为切实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无市场、不精准、缺资金等问题,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期脱贫,重安镇结合实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牢牢把握农业产业革命“八要素”,集中火力,精准发力,全力攻坚,坚持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由村党支部牵头,把党员群众组织起来、抱团发展,形成了支部引领方向、能人带动致富、群众广泛参与的精准扶贫工作格局,有效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在全面落实产业发展“八要素”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中,通过实施“村社合一”,积极探索“村集体引领、能人带动、农民入社”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建设模式,凝聚力量,发展产业,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找到了一条好路子。

  该镇22个村(居)全部注册成立村级平台公司、合作社,把村干部、党员纳入专业合作社管护人员,采取“底薪+分红”方式发放管护工资,提高村干部参与农业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贫困户则利用财政扶贫资金、“特惠贷”资金或土地资源等要素作为入股专业合作社资本,获取利益分红;专业合作社再承接公司种养项目,带动贫困群众抱团取暖,实现从传统的种植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安江村村社合一发展香椿种植


  同时紧紧围绕“安江坝区”“皎沙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做文章,在摸清两个坝区土地资源底数的先决条件下,充分利用重安镇独特地理环境优势,集中流转坝区1000余亩土地,整合投资134.78万元,大力发展以西红柿、辣椒、香椿为主的蔬菜产业,探索建立“村社合一”发展模式,坝区产业预计可带来经济效益破百万元,真正让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成为群众增收的“钱仓”;同时积极发展林下养鸡、林下养蜂、种草养牛等特色产业和优质水稻、优质烤烟等传统经济产业,真正做到了让产业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关键门路。


  如今,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重安镇不断丰富拓宽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大棚蔬菜、香椿、白芨、林下养鸡、生猪养殖、种桑养蚕、种茶等高效特色种养殖业,全镇农业产业呈百花齐放发展态势。


攻坚队员为贫困户送上爱心棉被


  党建+治安管理,提升基层组织服务能力。该镇积极探索建立基层党建引领下的网格化管理新模式,把党组织与网格同步设置,每个网格设置党员网格责任人一名,使网格化党建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同步推进,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的基层党建工作网络。


  与此同时,该镇以村党支部领导为核心,通过建强配优“户长”队伍,把十户一体模式融入到社会治理工作中,在辖区内22个村居建立中心户长,户长负责组织、监督工作,重点围绕平安村寨创建目标开展联创共建。每个村居配齐配强警务助理,建立不少于10人的群防群治队伍,形成十户一体、纵横交错的立体式防护体系,具体负责本联防片区的守望相助、看家护院、禁毒帮教、纠纷调解、普法宣传等工作,使各类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得到提前预防、及早发现、妥善调处和有效化解,实现村寨治安防控无缝对接、不留死角。


    龙润裕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杨锦焘
  编辑 刘娟
  编审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