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党建 > 正文

“绣郎”吴春德:“绣”出多彩创业路

  走进位于黎平古城翘街双井路的刺绣作坊,各式各样的刺绣琳琅满目。绚烂多彩的花朵、灵动唯美的龙凤……每一件绣品呈现的精湛技艺都让游客叹为观止。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精巧细致的绣品皆出自一名农家男儿之手,他就是黎平刺绣传承人、县级名工匠——吴春德。

1685604904294022.jpg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说起与刺绣结缘,吴春德表示,“始于热爱,成于技艺”。

  

  吴春德出生于1981年,祖母在当地是一位苗绣能手,在祖母的熏陶之下,他五六岁便开始穿针引线缝补衣物、学习苗族刺绣技艺。

  

  上小学时,吴春德的刺绣已经让村里很多人惊叹,“这小娃崽手咋这么巧。”

  

  天赋加热爱,让吴春德对刺绣爱不释手。高中辍学后,他曾外出务工,几经辗转后,在一个刺绣厂开始了对刺绣技艺的新探索。

  

  在刺绣厂里,吴春德对刺绣的认知,从传统刺绣开始走向数字刺绣,眼界和技巧都得到了拓展。一来二去,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吴春德开始独自设计、打版,熟练掌握了平绣、绳绣、盘带绣、金片绣、十字绣、打籽绣等十余种工艺,绣出的人、花、鸟、虫、鱼及其他动植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1685604904522359.jpg

  

  匠心是最好的传承

  

  怀揣着对刺绣的独特情怀,“见过世面”的吴春德在2013年辞职回乡,创办了春德刺绣坊。

  

  “要想把刺绣做成事业,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必须集聚一批爱刺绣、懂刺绣、会刺绣的人。”吴春德说。于是,他在附近乡镇招收了40余名学徒,从色彩搭配、图案设计、刺绣手法等传授技艺。

  

  以前,在参加作品展销时,吴春德发现大部分都是生活用品,设计不错,却很少有游客购买。为走出这一困境,他反复琢磨尝试。

  

  “有好的资源,却不懂得设计,工艺品也不会成为成熟的产品,更不可能走俏市场。”吴春德说,“我生活在传统民族文化和红色资源丰厚的黎平,家乡就是我的设计素材和灵感。”

  

  为提高销量,吴春德把绣片用在壁挂、手提包、背包上,同时带领团队围绕民族文化、遗迹遗址、历史传说、人物故事等题材创新研发制作3个系列10余种产品,让绣制的产品跟得上时代潮流,成为群众接受的日常生活用品与游客喜爱的旅游工艺纪念品。

  

  “刚开始,大家兴趣不高,但随着订单越来越多,学徒们尝到了甜头,我们的刺绣队伍也越来越庞大,刺绣坊渐渐打开了局面。”吴春德说,目前,绣坊已独立注册商标,拥有专业绣娘30余人,年产值超80余万元。吴春德成为当地民族刺绣领军人物,在黎平县“三名工程”评选中获得“名工匠”称号。

  

  大家富才叫富

  

  近年来,吴春德已开展订单就业培训20余次,带动200余名妇女就业增收,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从二三十岁的年轻妇女到耄耋之龄的阿妈,不少人成为民族刺绣的守护者、传承人。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春德绣坊都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尽最大努力帮助家乡妇女靠刺绣就业、增收、致富。

  

  2022年1月,身为大稼乡岑趸村致富带头人的吴春德,在接到村“两委”求贤的消息后,主动参与村干部竞选,现任村监委主任。

  

  如今,吴春德正在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学习和引进发达地区纺织行业先进生产技术,结合民族刺绣的特色,谋划发展高附加值、规模化量产前景好的产品,让民族刺绣与装饰画、墙布、大型屏风等家居商用产品相结合,助力乡村振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

  编辑 孙蕙

  二审 杨惠

  三审 袁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