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党建 > 正文

丹寨:探索寨管委管理模式 助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针对边远山区村寨分散、基层治理薄弱等问题,丹寨县探索推行寨管委管理模式,推动基层治理从村“两委”治理变成村民自治,群众从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参与,服务群众从“最后一公里”缩至“最后一百米”,全面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效能。
  
  从村“两委”治理变成村民自治
  
  “自从我们寨子成立了寨管委,群众办事越来越方便了,许多业务都可以直接找寨管委帮忙,办事效率也提高了。”兴仁镇城江村棉朵寨管委主任蒙兴国说。
  

  地处云贵高原腹地,丹寨县山高坡陡,沟壑谷深,边远山区群众居住较为分散,离中心村路途远,办事不便。

  

  为破解基层治理痛点,丹寨县探索建立寨管委基层管理模式,在两个村民组以上的自然寨设立寨管委,下设基础设施建设组、综治维稳组、文明建设组、环境整治组、生产发展组、红白理事组,确保村村寨寨有组织管事、有地方办事。

  
  在寨管委的人员选配上,该县按照村干部与寨管委委员兼职任职的原则,首先把村组干部推选为寨管委委员,然后再根据寨管委管理人口的多少,设置主任1名、委员3至5名以及村民代表若干。
  
  目前,全县镇、村两级已遴选寨管委主任人选152人,酝酿寨管委委员人选506人。
  
  “寨管委下设的各个小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群众家中有事,大家一起来帮忙,彻底改变了以前一盘散沙的局面。”扬武镇排中村瓮关寨管委红白理事组组长余天林说,这种治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各村人少事多难管理等问题,有利于推动农村基层治理实现由村“两委”治理向“村民自治”的转变。
  
 从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作为
  
  “现在,我宣布排结村新寨的通组公路正式开工!”随着排调镇排结村党支部书记王玉高一声号令,30多名村民拿着锄头、铁锹,在挖掘机的协作下热火朝天地忙了起来。
  
  排结村新寨自然寨共有36户200多人,距通村公路主干线1.5公里。由于地质情况较为复杂、资金筹措困难,公路一直未能修到村民家门口,给当地产业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寨管委成立后,按照帮扶单位帮一点、村“两委”协调一点、群众出力一点的原则,广泛发动村民参与,带领大家积极集资、投工投劳,最终实现了“户户通”公路的开工建设。

  
  “寨管委真的管事咧,我们村位于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在寨管委的管理下,大家逐渐养成了讲卫生、爱干净的好习惯。”龙泉镇泉山村黄土寨寨管委主任吴龙江说。
  
  曾经,泉山村“脏乱差”现象严重,牲畜粪便、生活污水乱排,柴草农具乱堆乱放,一直没人愿管、没人敢管。针对这些问题,寨管委召开群众大会,制定村规民约,对垃圾清理、柴草堆放、道路硬化、卫生整治和治安创建等问题进行规范,状况很快得到了改善。
  
 从“最后一公里”缩至“最后一百米”
  
  “现在,只要到寨管委来办事,就能找到村干部。”排调镇高峰村岩脚寨村民欧昌福说。
  
  2016年,原高峰村与临近的加配村合并为新高峰村,并在原高峰村设置村委会和新的村级活动中心。在基层调研中,高峰村“两委”了解到,岩脚自然寨距新村委会约11公里,群众办事极不方便,于是便在原加配村村级活动中心设立寨管委,明确村“三大员”(即村支书、村主任、村文书)、驻村干部和寨管委主任轮流值班,方便群众咨询问题、预约办事、反映诉求,为群众代办养老、合医、电费等收缴业务,把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缩至“最后一百米”。
  
  服务群众“心连心”,产业发展“实打实”。寨管委不仅致力于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还把目光瞄准产业发展,通过抱团取暖,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在寨管委的带动下,摆泥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十户一体+农户”的模式,发展蓝莓2000亩,种植吊瓜、竹笋及中药材338亩,养殖蛋鸭1万羽,建成现代化流水线蛋鸡养殖基地1个,利益联结161户建档立卡户,村级集体经济收益突破100万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 
  编辑 孙蕙 
  编审 付松 杨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