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党建 > 正文

不当“主管”当“鸡倌” !丹寨青年返乡创业成为致富带头人

  走进清水江畔的生态养殖区,流水潺潺,鸣啼震天,花椒林夹杂着冬腊梅,红公鸡在树林间成群奔跑觅食,胖鸭子在草地上结对交配产蛋……这是丹寨县城江村杨兴桥返乡创业青年的创业基地。

  2005年7月,从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年仅21岁的杨兴桥面对一贫如洗的家庭经济状况,选择背井离乡到深圳一家通讯公司打工,一干就是五年,并从技术员升为工程师和业务主管。

  在外谋业尽管待遇优厚,但想到年迈体弱的父母,想到贫困家乡的父老乡亲,杨兴桥还是毅然辞去了深圳高薪工作,带着新婚的妻子陶春梅决定回乡创业。

  杨兴桥拿出在外务工积蓄搭棚建舍,购置鸡苗,在山上专心致志地办起了规模达3000羽的生态鸡禽养殖场。干事创业并非一帆风顺,心想事成,由于经验不足,疫病防治管理不到位,鸡苗投养3个月时,眼看就要出栏销售第一批鸡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鸡瘟夺走了2500只鸡的性命,每只按40元计算,直接经济损失达10万元。


杨兴桥(右三)与爱人陶春梅(右二)以及村民一起展示捡拾好的原生态鸭蛋。


  失败不可怕,重要的是再站起来。杨兴桥没有为此唉声叹气,抱怨老天不公,而是暗自寻找失败根源。经过与妻子一夜枕边长谈,他决定将生态鸡禽养殖进行到底,绝不打退堂鼓。于是,新的计划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弥补畜禽防病知识这一课,第二步是贷款支撑继续养殖。

  带着对养殖知识的渴望,杨兴桥直奔丹寨县农业局找畜禽病防治专家面授基本知识,购买相关书籍连夜研读“充电”。在村党支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协调下,向银行贷款10万元继续圆梦养殖,从此存鸡数量保持在了3000羽以上。

  有经验,有技能,心中便有了底气,养殖也有了信心,收入更有了保证,不到两年时间杨兴桥就还清了银行贷款……

  人贵有志,有志者事竟成。扶贫也要内因外因同进,志气智慧并举。一心想站起来的人,因灾倒下,没有外力扶持,也总有一时会倔强地站起来;而一心躺着乞怜的人,扶住一时,扶不住一世,没骨气支撑迟早还会倒下。杨兴桥属于前者,从2013年返乡发展养殖产业,每月定期为超市和酒店运送宰杀包装好的鲜美鸡肉,每次收入均在3000元以上。

  多年来,杨兴桥用行动诠释了贫困山区年轻一代的使命与表率,成为当地苗乡苗寨青年学习的榜样。目前,杨兴桥和妻子陶春梅先后加入党组织,成为新时代农村青年党员致富带头能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安通
编辑 孙蕙
编审 付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