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党建 > 正文

把脚踩进泥土 把汗抛向田野——丹寨县435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战贫”纪实

  从主动请缨到蹲点作战,从通组公路到入户步道,从山区林下经济发展到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丹寨县435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把脚踩进泥土,把汗抛向田野,充分发挥脱贫攻坚“尖兵”作用,在脱贫一线践初心担使命。

  勇当战时“急先锋” 下沉一线挑重担

  “59枚鲜红手印是群众对我的认可,也是这些年来与父老乡亲们结下的深厚感情。”扬武镇扬颂村第一书记吴天将驻村到期后,乡亲们主动向组织申请把他“留下来”,继续带领群众转型发展,巩固脱贫成果。

  “作为一名党员,我必须冲在最前面、战在最前线。”2017年丹寨县开启减贫摘帽攻坚战时,潘海灵的父亲突发脑溢血偏瘫在床,母亲患有直肠癌身体虚弱,儿子未满周岁经常生病,而组织又选派他到番瓮村担任第一书记,面临自身“家事”和减贫摘帽“大事”,他毅然选择奔赴脱贫攻坚战场。


丹寨县龙泉镇马寨村第一书记杨治富(左三)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特色蔬菜产业。


  在决战决胜攻坚路上,舍小家顾大家,主动下沉一线的“急先锋”还有很多。从遥远的北京来到丹寨三年,疏于陪伴家人的原排调镇甲石村第一书记姜海泉,离开两个幼小的孩子只身下沉扶贫一线的排结村第一书记杨露婷……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丹寨县435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勇当战时“急先锋”,下沉一线挑重担“啃骨头”。2019年4月,丹寨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争做攻坚“排头兵” 誓让山村换新颜

  入户步道损毁,通组路待硬化等,排调镇也要村第一书记杨云初到村时,村里基础设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决胜脱贫攻坚战,基础设施需先行。为了改变也要村的面貌,杨云积极协调、多方争取项目经费697万元,硬化通组公路7.9公里、安装公路护栏4.5公里、疏通沟渠19公里……


丹寨县排调镇也要村第一书记杨云(左一)到吊瓜基地指导农户发展吊瓜产业。


  如今,宽广平坦的水泥路,冬暖夏凉的砖木房,现代化的厨房卫生间,已成为兴仁镇摆泥村的真实写照。但谁曾想到以前这里是群众口中的泥巴寨。从黔东南州机关事务局选派到摆泥村驻村的唐丽对这几年村里变化感触很深。

  为了改变“脏乱差”旧貌,唐丽与驻村帮扶工作队积极争取项目资金8000多万元,对摆泥村的基础设施、住房、饮水等人居环境进行全面升级改造。

  晴天出门一身灰,雨天归家一身泥,是昔日扬武镇排倒村群众的真实体会。这些年来在驻村工作队努力下,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昔日泥泞路一去不复返。

  群众不富,寝食难安。丹寨县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争做攻坚“排头兵”,倾力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通组公路237.37公里,新修人饮安全项目557处,实施危房改造和“三改”1.4万户,昔日山村旧貌换新颜,一幅幅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当好发展“领路人” 勠力同心拔穷根

  “产业才是支撑一个地方发展的长久之道。”龙泉镇高排村第一书记催华明在走访遍访和院坝会上,多次强调扶贫产业的重要性。

  发展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为了高排村的可持续发展,催华明充分发挥从省城下来的优势,积极争取省政府办公厅的帮扶资源,大力推动高排村发展肉牛养殖,发展林下中药材300亩、吊瓜100亩。


兴仁镇烧茶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一起到合作社吊瓜套种板蓝根基地义务劳作。


  纵有黄金万两,不如良田千亩。兴仁镇者拉村第一书记刘兴武发现者拉村大量良田闲置,适宜大规模种植金银草,于是逐家逐户发动贫困户和党员通过流转土地到合作社种植金银草,并建成1个肉牛养殖场和1个青贮饲料加工厂,大力发展特色肉牛产业,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10000元。

  南皋乡乌高村地处雷公山山脉,一直有野生的魔芋生长,品质好,但不成规模,第一书记田蒙松因地制宜带领群众发展特色山货,规范种植100亩魔芋,辐射带动农户自种300亩,还建成一座魔芋豆腐加工厂,让魔芋产业成为“金疙瘩”。

  勠力同心拔穷根。该县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当好产业发展“领路人”,带动发展蓝莓3.12万亩、中药材8.26万亩、蔬菜45.3万亩次、土猪出栏56万头、生态家禽出栏420万羽,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余贵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安通
编辑 孙蕙
编审 付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