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六盘水 > 正文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我从来没有见过我的曾祖父,只能从我的祖辈、父辈的谈论中,一点点勾勒他的样子。”

  1990年,李盛瀚出生在六盘水市水城区龙场乡。在他的记忆中,家里的长辈们跟周围的邻居们无异,只是在对孩子们的教育上显得尤为严格,特别是作息、个人卫生上。

  2010年,大学毕业的李盛瀚通过招考进入了原水城县公安局青林派出所;2012年12月,又被调到了龙场派出所,成为了家乡的一名基层民警。目前主要负责所内的户籍、值班、巡逻等工作。

  “一开始的时侯,周围人都会问我,一个学计算机的,怎么会选择了警察这份与专业毫不相关的工作。其实,我从小就有了一个警察梦,还曾经想过当兵,只是因为视力问题,才被迫放弃。”

  而李盛瀚的警察梦,来源于他的叔叔---李奎。


李奎、李盛瀚在百姓家中处理问题


  1975年出生的李奎,已经是一位有着24年警龄的老民警。

  “我是1997年进入的警察队伍,之前当了三年的兵。回到龙场之前,我在水城区公安局营盘派出所干了十八年,走遍了乡里的角角落落,算得上为一方平安贡献了绵薄之力吧!”

  说起为什么要选择当兵、当警察,李奎道出了其中原委:“因为我的父亲。”

  在他的记忆中,父亲李万光一直是个不苟言笑的人。

  “小时候就对我要求很严,不仅自己每天都会早起,也不允许我们睡懒觉。而且非常爱干净,每天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对工作也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

  1992年,李万光去世,那一年,李奎17岁。

  “怎么说呢,可能是因为父亲一直以来对我的教育,还有他曾经的经历,包括我爷爷辈的事迹,都让我感到自己肩负着一种无形的使命感。所以,后来无论是当兵还是入警,我都随时会想起他们,告诉自己不能忘记当初许下的保一方平安的诺言。”

  原来,李奎的父亲李万光在到原龙场区供销社任职之前,曾经是抗美援朝的后勤保障部队的成员之一。

  “他是1952年参加后勤保障部队的,之后就一直在毕节市待命,直到一年之后才回到了龙场。虽说时间不长,但是‘军人’两个字,却深深烙印在了我父亲的心里,甚至是血液里。”

  是的,血液里。而李奎之所以会用这样的字眼,是因为他的爷爷----李少文。


李少文(左一)


  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红军战士朱云先、王红军(真实姓名不详)在完成掩护主力军转移任务后,二人因病在顺场乡村民邓友成家中休养。

  病愈后,朱云先和王红军辗转来到龙场乡碗厂(小地名),组织碗厂本地人成立了“齐心会”,带领成员们拿起武器闹起了革命。

  而李少文便是“齐心会”的骨干成员之一。

  “一米八几的大高个、身材魁梧,能跑能跳的。每天缠着绑腿,腰上别着匕首,手里拿着梭镖,带着周围的百姓一起打土豪。”李少文的小儿子李万明老人回忆到。

  碗厂齐心会建立后,革命斗争如星火燎原,队伍不断发展大,逐渐发展为训练有素的碗厂游击队,与国民党反动派斗智勇。

  游击队先后攻打发堤戈波寨土目关子朝家、区长陆子高家、禄银坤家等本地横行霸道、祸害乡里百姓的土豪,动摇了土豪权和国民党区乡政权根基。


李万明讲述自己父辈的故事


  战火逐渐熄灭,这里的百姓也逐渐恢复了平静的生活,但是李少文的大儿子、李奎的父亲---李万光的心里却不能平静。

  “我大哥很喜欢听父亲讲以前的那段历史,也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在后来征兵的时侯,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加入抗美援朝的队伍。”李万明告诉记者。

  如今,两位红军和“齐心会”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而那一段为了守护家园浴血奋战的历史却深深刻在了李奎、李盛瀚这些后辈人们的心中。

  2019年,中国工农红军渡北盘江纪念馆落成,“齐心会”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铭记。而每一年的“碗厂公祭日”,李奎、李盛瀚都不会缺席。


纪念馆


  李盛瀚告诉记者:“能够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我觉得很自豪。和平年代,虽然我无法像祖辈一样上阵杀敌,却能通过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实现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记者手记:

  红色基因是一种精神象征,更是一种精神支柱,它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党性。

  对于李奎、李盛瀚一家而言,虽然历史远去,但深入骨髓的责任感、使命感却一直清晰可见。而播散在他们心中的红色基因的种子,不论在条件多么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都能以顽强的生命力生根发芽,成长为参天大树。




图/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瑶

编辑 聂建云

编审 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