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六盘水 > 正文

乡村振兴接力棒丨观念接力 从养牛到养猪 “外来汉”找准“致富路”


  “在产业发展中,因地制宜真的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产业发展的成功与否。”望着自己的第一期厂房建设完毕,陈济文由衷感慨。


  今年35岁的陈济文,来自福建。2016年11月,他跟随好朋友来到六枝特区关寨镇上寨村发展养殖业项目。


  “因为在很久之前就了解到这里生态环境自然条件良好,森林覆盖率高,当地也有发展畜牧业的传统,适宜发展养殖业。”提前做好“功课”的陈济文,准备在上寨村干一番事业。


  于是最开始,陈济文选择了养牛。“我购买了牛种,也搭建了牛棚,但迈出的第一步我却失败了。”


  起步之初,观念未臻成熟,经验未经磨砺,让陈济文吃尽苦头。


  “因为养牛需要种草,而草苗又需要从外面运,高昂的运费加上当地的气温过低长不出草,最后,陈济文只得放弃了养牛项目。”信心满满的陈济文没想到,一上来就吃了“败仗”。


  “好在,那时候有当地政府和村里的帮助,我才顺利渡过了这道难关。”痛定思痛,陈济文没有选择离开,毅然坚持留下,转变观念打算重头再来。



  2018年,在进一步深入考察了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后,陈济文下定决心,要发展养猪产业。


  “在镇上和村里的帮助下,我协调到了100亩土地,在上寨村双龙潭组建设起了养猪厂房,引进了200头猪。”有了经验的陈济文,正式开始了“养猪之旅”。


  “那个时候,村里的干部都会经常和我保持密切的联系,我遇到什么问题都是第一时间联系村里,村里都及时为我解决了,这一点对于一个远在他乡的人来说,心里真是感到暖暖的。”


  由于精细的管理,陈济文的养猪场培养出来的猪品质高、市场价格高,实现了“开门红”。他也在心里开始默默盘算着:扩大养猪工厂的规模,将养猪产业做大做强。


  2020年,陈济文开工修建了新的厂房,在整个过程中,享受到了产业扶贫的红利,深深感受到了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的温暖——新的养猪厂作为关寨镇的养猪项目,其中,获得了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120万元。


  有了政府和资金的支持,新厂房内将建起能繁母猪圈舍、配种室、种猪舍、药剂室、消毒室等工具房和配套设施,未来的蓝图一步步变得清晰。



  目前,第一期厂房已建设完毕,共有210头母猪、600头小猪“落地”于此,2020年的产量呈稳中向好的趋势;待整个新厂房扩建好后,预计产值可达到1千万元。


  现在,陈济文早已和当地的村民们成为了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战友”,生活中的朋友,他自己在这片大山里的“养猪经”也影响到了当地的村民。


  “平常,我都会通过打电话和视频的方式为村民们分享养猪的技巧和心得,给他们猪配种、配饲料等,带动更多村民发展养猪产业。”


  下一步,陈济文将继续积极响应当地的扶贫政策,将厂房建好完善,做大做强养猪产业,为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定珲 屠琪

编辑 魏容

编审 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