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里的“守”艺人
- 作者:黄瑶
- 来源:天眼新闻
- 发布时间:2020-05-23 20:08:33
盘州市双凤镇,素有“滇黔锁钥”之誉,是跨越元、明、清各历史时期的古驿道交汇处,也是明代普安卫城、清代盘州古城等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更是一座拥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军事屯堡。
双凤镇一隅(黄瑶 摄)
郭应仙:半个世纪 只为一杆秤
初夏时节,窄窄的门窗将阳光挡在了屋外,也将世间的喧闹与92岁的郭应仙老人隔绝开来。
“这个房子起码有百把年的历史了,我们一直让她搬去和我们一起住,她都不愿意。”说起倔脾气的母亲,郭应仙的女儿一脸无奈。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份倔强,才让老人将一门杆秤制作手艺一做就是五十多年。
郭应仙老人的杆秤制作工具(黄蜀锦 摄)
郭应仙的师父是周围小有名气的杆秤制作匠人,但脾气不怎么好,除了让他们干些搬搬抬抬的力气活,便很少传授些制作技巧。
“他不教,我就偷偷站在旁边看,一遍不会,我就看十遍,然后自己悄悄练习。”
师父每天下午三四点才开始做秤的习惯,让郭应仙有了很多单独练习的机会。三个月后,她渐渐懂了些门道。
工具上已然布满岁月的痕迹(黄蜀锦 摄)
1958年,出师后的郭应仙做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杆秤。
“我记得,做了整整一天,然后是由供销社统一收购,卖给了周边的菜农,三角钱。”
原本以为有了一门能养家糊口的活路,却没想到,因为原材料供应不上,公社里的作坊停工了。迫于生计,郭应仙背起年幼的小儿子到附近的工地挖土方、抬泥巴,一干就是两年。
老人向记者演示如何使用杆秤(黄蜀锦 摄)
1968年,郭应仙购买了一套杆秤制作设备,开起了家庭手工作坊。
“这个,是打磨秤杆的。最开始的时侯,我们这边的秤杆都是木质的,所以需要这要的工具。这个是雕刻星花的,那边的是做秤盘用的。我做出的最大的秤,能称500多斤。”郭应仙如数家珍。
选取秤杆木料、刨秤杆、定“叨口”、安“叨子”、铜皮包焊、安装“叨子”、安装秤盘、校秤定星、钉星花、打磨、清洗,靠着这门手艺,郭应仙养大了家里的四个儿女。
“我小儿子18岁的时侯,我把这门手艺传给了他。也算是带了个徒弟吧。”
老人与杆秤(黄蜀锦 摄)
“不指望有多少人来买,只是想告诉来来往往的人,特别是年轻一辈,曾经有这样一个物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王细康:重操旧业 只为一只陶罐
“好多年没做了,要不是你们今天来,我的这些工具估计还得等一段时间才能重见天日。”
双凤镇小平地村,是距离镇中心最远的一个村寨。在这里,记者见到了陶罐制作者王细康。
“我们这里的小地名,叫做坛罐窑,就是因为曾经每家每户都有人会做坛坛罐罐。我们家九代人都会做这个,我差不多25岁,就学会了做陶罐。”
揉泥(黄蜀锦 摄)
“这套机器,是我1991年做的。这个是车桩,往上是车筒、车铅,然后是车轴、弹圈、车盘、盘头,有些是在店里买的,有些是我自己做的。但是整套的设备,周围十里八乡,只有我这一套。”
七手八脚的固定好机器之后,王细康把揉好的泥土放在车盘之上,一旁的妻子便开始转动车盘。
制作陶罐(黄蜀锦 摄)
酒坛子、油罐子、笔架、煤油灯盏、米缸,记者眼前这大大小小二十多个种类的陶罐,都出自王细康之手。
“像这种小的酒壶,每天可以做15个左右。但是那种大的米缸,需要一整天。”
曾经的小平地村,人们的出行要么靠走,要么靠搭乘小拖拉机。
制作陶罐,也需要妻子的帮助(黄蜀锦 摄)
1997年,村里开始种植烤烟。这个收益高、见效快的挣钱门路,让包括王细康在内的很多人,都放下了手中制作陶罐的工具,再加之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很多机器制作出的陶罐已经比手工制作的更为物美价廉。
在进行了一番思想斗争后,王细康最终选择把自己研究出的这套设备束之高阁。
“但是内心深处一直没有忘记过这样事,特别是看着原本不起眼的泥土,在我的手底下成为一个陶罐的时侯,那种成就感,旁人真的无法体会。”
王细康制作的陶罐(黄瑶 摄)
“最近我也一直在网上看其他人做的陶罐,我感觉可以通过手绘的形式,加入一些民族元素进去,让它们不止是一种生活用品,也能成为一件工艺品,被更多的人知晓、喜爱。从而,让这一门技艺得以传承下去。”
董国良:不停编织 只为一抹竹香
记者见到董国良时,他正在自家门口忙活着。
“这是甑子盖,是最简单的竹编制品了。我五六分钟就能编好一个。”
正在编织甑子盖的董国良(黄蜀锦 摄)
从家门口附近的竹林砍来竹子,用利刀劈成自己需要的粗细,然后编织成甑子盖、竹篮、竹筐、背篓、簸箕。
“我最开始学做的,就是筛子。当时也算是吃了不少苦头,手上不仅磨出了老茧,还经常被竹子、刀子割伤。”
“血的教训”并未能阻止董国良继续传承这门手艺,反而激励了他创作的念头。
编织(黄蜀锦 摄)
2010年,董国良的竹编工艺品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有些忙不过来的他,开始把目光放在了儿子身上。
“一方面,是想让他给我搭把手,另一方面,也不想让这门手艺在我这一辈断了代。”
从小就耳濡目染的董家儿子很快就掌握了竹枝编织的技巧,在父子俩的分工合作下,每年董家能做出大大小小上千件竹编制品。
“最便宜的,买个十多块钱。最贵的,能买一百二三。”
董国良向记者展示编好的甑子盖(黄蜀锦 摄)
“现在最远的,能买到曲靖、威宁、贵阳这些地方,还有客人买了之后,对我们的手工编织很感兴趣,都想要来学一学。”
记者手记:
提起“手艺人”,人们会第一时间想到一个流行词汇---“匠心”,一个代表了匠人对于自己所做事情自始至终的热爱、坚持和精益求精的执着态度的字眼。
手艺人的生活被现代科技的发展牵动着,他们曾是市井生活的缩影,现在却悄然隐匿或消失于城市的角落;他们也曾是精致生活的象征,是那个年代人们生产、生活用品的制作者,现在却成为了很多人的记忆。
手艺,或许并不难;不易的是,能一辈子“守”艺。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黄瑶
编辑 谢勇勇
编审 陈诗宗
-
贵州茶叶去年出口7.2亿元,打火机出口3.9亿元,还有吉他、调味品……
2020年,贵州茶叶共出口7.2亿元;第二位是贵州打火机,出口3.9亿元;第三位是贵州吉他,出口2.4亿元。
当代先锋网 2021-01-27 20:03:59 -
贵州4地加入合作联盟!“云上办”政务服务开始跨省通办啦!
近日,由9省(区)17地政务服务管理部门组成的“云上办”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联盟举行线上签约仪式,贵州4市(州、区)加入联盟。
当代先锋网 2021-01-27 20: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