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经济 > 正文

企业技术中心打造“最强大脑”抢占创新“智”高点

  眼下,正是宁夏中卫的硒砂瓜种植基地农忙时节。贵州航天智慧农业有限公司的工程师们带着技术与项目准时赴约,加快智能灌溉系统设备安装和调试,倾力帮助当地特色硒砂瓜种植实现智能节水灌溉。


  “本次,我们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自主研发了适合西北地区的无线智能灌溉系统。该系统通过采集土壤墒情信息、作物蒸腾数据、气象数据,结合作物生长模型,制定轮灌计划,按需自动调控泵、阀门、水肥一体化等设备,实现对作物的精准灌溉,能够节水30%左右。”贵州航天智慧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唐诚介绍。


720285763495458292.jpg

航天智慧农业在宁夏中卫的硒砂瓜种植项目


  2021年,成功晋升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后,贵州航天智慧农业持续立足市场需求,不断加大科研力度,自主设计和制造农业智能系统设备,将航天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不断开花结果。


  贵州工业企业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技术中心为创新载体,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强化自身的创新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企业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效逐步凸显。截至目前,贵州省共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91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5个。

a68d686e891b3d4b321bb7f5316efb7.png

  “这是内径1.5米的HDPE-M双壁波纹管,也是我们新型材料生产出来的主打产品。”康命源(贵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金政华向记者介绍的企业最新产品,一推出市场,就受到消费者青睐,2月中旬开始批量生产,目前产值约300万元。


  作为一家集高分子材料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创新民营企业,康命源2020年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与太原理工大学联合成立了康命源新材料研究院。


341107311867722629.jpg

康命源生产车间


  “平台建设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的重要支撑,依托企业技术中心,康命源立足市场应用,提升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研发成果供给能力,融合产业链与创新链,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康命源研发总监林明华笑言。


  “康命源依托企业技术中心,大力开展科技项目研发,在科技成果转化上走出一条科技兴业的新路子”。安顺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飞表示。


  依托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江林(贵州)高科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光时刻,“在企业设计中心的加持下,我们实现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和产品结构的持续优化。目前已经形成以植物纤维材料,低气味低散发性材料,轻量化材料,特种工程材料及功能化全生物降解材料为一体的多元化材料应用体系。今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新增3000万。”江林(贵州)高科副总经理廖龙凤告诉记者。


  无独有偶,保利新联爆破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围绕行业发展针对矿山智能爆破技术、绿色爆破技术、精准爆破技术,形成涵盖了理论研究、爆破装备、爆破技术和爆破效果反馈于一体的矿山爆破前沿成套技术。


  企业技术中心的搭建打通了从实验室的“最先一公里”到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让更多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798501268315225711.jpg

  5月30日一早,贵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材料研究所所长、技术中心副主任王海军到达公司后,一头扎进了实验室。


  “新材料的研发永远都是进行时,我们在不同的研发方向都已取得一些突破。”自从3年前加入航天新力后,王海军扎根在金属材料研制应用技术攻关的科研第一线,自主研发可3D打印的新型铝合金、Ti-Al系轻质耐高温高熵合金以及航天装备高环境相容性CrCoNi系高熵合金3种前沿金属材料。


  突破核心技术的关键在念好“人才经”,针对航天装备用关键金属材料及技术瓶颈问题,航天新力组建了一支年轻的高素质、高学历航天新材料研发团队,系统而全面地开展核心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并于今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432142829286206791.jpg

王海军(右一)进行新材料研发工作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企业不断强化引才力度,提高引才质量。本着持续优化三支队伍人才结构的原则,着力分析不同岗位不同人员的专业要求,结合多渠道引才模式,吸引各类人才汇聚航天新力。”航天新力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和安表示。


  从“精耕细作”到“智慧农业”,人才的汇集形成了强大合力。“我们依托企业技术中心,培养了一支高质量人才团队,突破了一系列智慧农业技术难题,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智慧农业’不断塑造发展动能。”贵州航天智慧农业有限公司农业研究院副院长陈果说。


  高质量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链条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目前,贵州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全力搭建企业技术中心,并依托此中心不断加大科技人员引进培育力度,加快建设既能带领创新企业孵化、又能带动产业链做大做强的平台型科技人才队伍。

25bb812a5931fbf37af94d698cf5b18.png

  5月28日10时32分,国产大型客机C919实现首个商业航班飞行,代表着中国民航商业运营国产大飞机正式起步,值得一提的是其发动机环形锻件的主要供应商为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制造”再出圈。


  该企业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自主研发出的十大核心技术,打造出的国内首条航空环锻件全自动控制生产线——航宇科技精密环锻件智能制造生产线于今年4月投产,该智能制造生产线集设计数字化、技术智能化、生产可视化和管理数据化“四位一体”,产品将供给全球6大民用航空发动机制造商,必将大幅提升航宇科技在航空环锻件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144713522778615007.jpg

航宇科技生产的某航空发动机型号环形锻件


  企业技术中心支撑企业中长期发展所需的技术创新顶层设计及研究开发等工作,并以此衍生出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及产业化项目,同时增强企业对技术、市场、人才等创新资源、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判断能力,为企业创造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依托企业技术中心,我们进行了市场和客户需求的信息分析和收集,分析和研判,为公司的经营活动提供咨询和规划支撑。”廖龙凤说,企业在该中心运行过程中对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等进行收集,成功实现了上汽通用五菱、浙江吉利、一汽红旗等相关车型内外饰零件的技术开发。


347669148854849691.jpg

江林(贵州)高科生产车间


  同时,凭借企业技术中心研发出的全生物降解材料与制品系列技术,江林(贵州)高科与贵州蔬菜集团、湖北优全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均签订了相关的战略合作协议,企业发展步伐铿锵有力。


  企业技术中心的搭建,不断引导平台、项目、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转化企业的承接能力以及产业转移能力,无限放大科技溢出效应,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创建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持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承接能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露

编辑 朱登芳

二审 张恒新

三审 孙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