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健康 > 正文

上海援助习水中医院医生刘浩琪:患者的进步就是我的进步

“援黔医疗卫生最前线”系列报道②


“5米、10米、15米……”


  在习水中医院的6分钟步行试验起点前,心衰患者罗某艰难缓慢地挪动着双脚。

  “300米、300米……”

  上海援黔医疗队的内科医生刘浩琪特别兴奋,刚进医院时,6分钟,罗某只能坚持走30米。

  把患者从30米努力成300米,刘浩琪和他带领的中医院医护团队用了9天。


  初来乍到 山海相连

   “无论什么样的身份职务,都是为了患者能治好病,都是在与病魔斗智斗勇。”就职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医生刘浩琪告诉记者,原本院里决定派他前往海口分院工作,待遇相对提高,生活工作环境也更为乐观,但他听说援黔任务时立即主动认领,甚至与家人商量将婚期推迟,最终义无反顾选择来到贵州习水,开启为期半年的援黔之行,他是该院派出的第一批援黔医疗队成员之一。

  刘浩琪是去年11月15日到达习水的,初来乍到,内心多少还是有些忐忑。在刘浩琪的印象里,贵州省山地多,交通不便,生活环境与上海应该区别很大。直到抵达习水,刘浩琪的顾虑才渐渐打消。清新空气扑面而来,高速路网四通八达,青山绿水满目皆是,黔北麻羊可口鲜美,这些都让这位工作在沿海的小伙精神为之一振、印象深刻。他坦言,心里的忐忑瞬间荡然无存,反而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自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与习水县中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以来,在协作过程中如何集合上海市医疗卫生资源优势和习水县医疗实际需求,让广大群众尽享健康红利,成为双方共同努力的目标。“来到习水帮扶不仅要看病救人,关键要打造一支留得住、业务精、带不走的医疗技术团队。”刘浩琪说,一直持续到2022年,院里还会继续选派优秀的心脑病科专家来到习水,开展“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致力将内一科锻造成为习水中医院的骨干科室。

  传帮带教 给的是情

  援黔至今,刘浩琪来到习水满打满算也就半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足以让他做成很多件事。上山下乡为贫困村民义诊、完善科室诊疗体系、新增医疗器械设备、开展学术交流……与帮扶单位习水县中医院完成对接后,刘浩琪便马不停蹄地全情投入到工作中。

   “专业分科不完善,诊疗水平整体相对沿海地区较为落后,医务人员资历尚浅,对年轻医务人员的培养有待提升。”这是刘浩琪来到习水中医院的第一印象。结合医院内一科科室实际,他全心全意对科室业务开展帮扶。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发现,习水本地的老年人多数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再加上饮食习惯重油重盐重辛辣,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在中国居于首位,并且具有突发性特点,使患者随时面临生命危险。“必须建立专业的心血管团队!”刘浩琪在心中暗自笃定,并将提升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和完善设备设施作为自己帮扶工作的重点,他向内一科主任田维礼提出科室建设、学科发展、带教工作等建议,便一头扎进科室研究理论与实际结合。

  习水县中医院内一科共有8名医师,但存在年龄两极分化,年轻医师经验不足、自信不够的现象。刘浩琪便利用教学查房的时机进行带教,通过床旁教学对常见病的诊疗思路进行细致讲解证,使他们在诊疗过程中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不仅如此,每周科室会组织一至两次的比例讨论,刘浩琪与同事一起研究探讨疑难杂症,并安排年轻医生针对典型病例轮流做PPT汇报。在刘浩琪的带动下,习水县中医院内一科对心血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更加规范,诊治水平也不断提高。

  “把内一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内一科的同事当做亲人,沉得下身,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我院带来先进的治疗技术和治疗理念,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医生!”这是同科室的方杰医生对刘浩琪的评价,工作中,他是技术娴熟、业务一流的刘主任,生活中,他是热情洋溢、青春自信的同龄人,在患者心里,他是亲切温和、镇定自若奔走在各个病房间的刘医生。

  看的是病 救的是心

  “医术高明见奇效,医德高尚暖人心。”走进习水县中医院住院部七楼内一科,一面惹人眼球的红色锦旗赫然在目。刘浩琪告诉我们,这是去年冬天一位患者的女儿送来的,患者是年过七旬的老太太,通过诊断患有严重心衰和多种心肺疾病,入院治疗时病情和情绪很不稳定,当天便转入ICU监护室。

  根据家属口述,老太太因多年前受凉一直出现咳嗽、喘累气促等病状,此后症状反复发作,今年旧疾复发,并越发严重。入院后老太太无法适应重症监护室的环境要求转出,经诊断已有肺部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多种病状。当科室了解情况初步诊断后,立即召集多名医生研究治疗方案并开展医疗救治,刘浩琪建议提出使用无创呼吸机,但老太太此前使用时不能耐受,心生抵触无法配合治疗。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字字重千斤的誓言深深铭刻在刘浩琪的心中。许多心血管疾病不但起病急,病情变化快,诊断不正确或救治不及时,随时危及生命。抢救时间就是与生死时速的较量!刘浩琪深知作为一名心血管内科医生,除了技术上要精益求精,更要有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才能在紧急关头力挽狂澜。

  得知情况后,刘浩琪与家属一起反复地向老太太解释必要性,耐心上前宽慰,步步引导,不厌其烦,最终说服老太太意识到使用呼吸机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刘浩琪还与其他几位医护人员日以继夜地守在病床前,调整呼吸机参数,辅导老太太调整呼吸方式,耐受时间也逐渐延长,从最初五分钟到一小时,病情得到有效改善,老太太从入院时说话困难到如今已能自行走动。在刘浩琪的帮助下,家属为了能进行长期氧疗,购买了无创呼吸机和制氧机,于年前康复出院。

  “作为医生,最开心的莫过于病人转危为安,回归正常生活。”打开刘浩琪的朋友圈,便看到照片中的老太太精神矍铄,重回生活正轨。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不放弃每一个挽救生命的机会,不放弃每一个渴望重生的患者,是刘浩琪坚信的医者使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这也是鼓舞他向着更精进的方向时刻不歇、步履不停的精神支柱。


  “其实医生和病人就是朋友关系,病人靠医生祛除病痛,医生靠病人了解病例,相互之间离不开彼此的理解和信任。”自2015年参加工作以来,医院、患者、病房已然成为刘浩琪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行医路上的点点滴滴记载着这位90后医生关于青春和职业的梦想、信念。5月底,刘浩琪将和援黔医疗队的另外两名同事启程返回上海,于他而言,“180天的援黔之路却是他走过最难忘的旅途。”


习水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晏小敏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杨国军
编辑  张元斌
编审  陈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