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省际联播 > 正文

朋友·伙伴︱“一块橡胶,让我们更加亲密无间”

8e002b2d0090a5e99325fd3ffaf87eaf8932ccd91725322037200.png


  经贸合作是中科关系的“推进器”,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加强发展战略对接,促进两国高质量、可持续的共同发展。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同科特迪瓦总统瓦塔拉举行会谈时指出


1.jpeg


  科特迪瓦,非洲第一大天然橡胶生产国,日照充足、土地肥沃、胶林繁茂。

  

  美兰集团董事长朱陈从事橡胶行业多年。2017年,32岁的朱陈只身前往科特迪瓦考察,看中当地资源优势,决定在此深耕橡胶产业。

  

  2020年,美兰集团在科特迪瓦的第一家橡胶加工厂在南部城镇达布投产;两年后,位于迪埃奎市的第二家工厂落成运营;今年8月底,位于圣佩德罗市的三厂投产。目前,三家工厂的年产能总计约40万吨,相当于科特迪瓦橡胶年产量的三分之一。

  

  实施产业促进行动是中非合作“八大行动”之首。以美兰集团为代表的湖南企业到非洲投资兴业,与非洲市场共同成长,为当地特色产业打开广阔市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让湘非经贸合作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2.jpg

7月14日,科特迪瓦迪埃奎市东边的橡胶林。

  

  7月中旬,大西洋东岸,正是科特迪瓦天然橡胶树丰产期。

  

  从经济首都阿比让驱车前往迪埃奎市,公路两旁随处可见大片橡胶林。大西洋几内亚湾畔的温热海风吹过,树叶簌簌作响,像是大自然在耳边低语。

  

  两年前,迪埃奎橡胶加工厂投产,朱陈往科特迪瓦跑得更勤了,尤其橡胶收割季时,一待便是大半个月。他说,为迪埃奎工厂供胶的胶农超过3.5万名,每天要收近3000吨天然橡胶,目前已是非洲单体产能最大的天然橡胶加工厂。

  

  车子一路疾驰,拐过几个急弯,道路逐渐平坦宽阔,尽头一片灯光闪烁。

  

  迪埃奎到了。


3.jpeg


  7月14日凌晨4点多,迪埃奎市东边的橡胶林内,摩托车的轰隆声由远及近,48岁的胶农文森特·姚戴着头灯出工了。

  

  “今天的目标是割600棵橡胶树。”文森特·姚在前面带路,不忘转头提醒我们将衣领拉链拉高:“林子里的虫子很厉害。”

  

  路面在头灯的光亮里时隐时现,橡胶树的树冠和天空融为一体,脚步声和鸟叫虫鸣声在黑暗中格外清晰。

  

  文森特·姚走得有些快,他要和太阳赛跑。凌晨气温较低,橡胶树体内水分饱满,适宜排胶。

  

4.jpg

7月14日,科特迪瓦迪埃奎市东边的橡胶林内,胶农正在割胶。

  

  “咚咚——”找准一棵树,文森特·姚将一块引流用的铁板用力敲进树干。因为常年弯腰割胶,他的背有些驼。

  

  胶刀有节奏地舞动,深度刚好割开乳管。奶白色的乳胶点滴渗出,逐渐汇成一道乳白色的线条,沿着树干上的割痕,呈螺旋状流向底部的胶碗。重复割胶三四天后,胶碗盛满胶水,便会凝固成乳白色的杯胶。

  

  “割胶是技术活,既要不伤胶树,又要多出胶乳。”站在一旁的朱陈向我们介绍,这片45公顷的橡胶林,一年能产90吨左右杯胶。

  

  科特迪瓦橡胶林虽多,但当地缺乏加工厂和正规收购渠道,橡胶原料经常大量积压。

  

  美兰在这里投资建厂,严格按照橡胶协会定价收购杯胶,一手交货,一手收钱,当场结清。

  

  “以前胶价低,割了胶也不好卖。现在和美兰做生意很简单,很愉快。”文森特·姚微笑着看向朱陈。他告诉我们,现在不仅自己割胶,还开了一家橡胶合作社,有10来个胶农当帮手。

  

  按照今年7月胶价,一吨杯胶收购价约38.4万西非法郎,换算下来,约为4500元人民币。文森特·姚的合作社每年可以卖出约480吨杯胶,收入达216万元人民币,妥妥的“百万富翁”。

  

5.jpg

7月14日,科特迪瓦迪埃奎市东边的橡胶林内,橡胶滴入胶杯。

  

  忙碌一早上,刚回到迪埃奎橡胶加工厂,厂长吴少杰老远就大声招呼:“快来,今天中午加菜啦!”

  

  走近一看,一个当地人拎着一只肥美的火鸡,还有3只珍珠鸡在一旁扑腾翅膀。

  

  “扎哈!”朱陈定睛一看,笑着说:“我记得你,去年你也送了我一只火鸡。”

  

  “这次我挑了一只最肥的火鸡!”扎哈满脸笑容。

  

  扎哈·迪亚拉·德里萨干了大半辈子割胶工,3年前自荐成为美兰的橡胶供应商,负责向其他个体橡胶农场主收购杯胶原料。

  

  收杯胶,先得有足够资金。扎哈多年割胶攒下来的收入,离凑够原料预付款还差得远。

  

  “信任,是做生意的第一步。”朱陈给扎哈等几名新的橡胶供应商提供预付款,解决了他们的大难题。

  

  扎哈的生意越做越顺。以前,他开着三轮车收杯胶。现在,他拥有了自己的卡车车队,每个月供给美兰的杯胶从几十吨增加到上千吨,年收入70多万元人民币。

  

  扎哈拿出手机给大家看他在阿比让的复式豪宅——370多平方米,还有屋顶阳台和大游泳池。两年前,扎哈夫妻和4个孩子,还挤在70平方米的土砖房里生活。

  

  “靠收杯胶过上了好日子。”供应商斯坦尼斯拉斯·波易说。橡胶加工厂为胶农提供了稳定且价格合理的出货渠道,当地胶农愈发有干劲,纷纷扩大胶林规模。

  

  “今年我们又多了很多供应商,队伍越来越壮大,原料收购更稳了。”朱陈说。


6.jpeg

  

  7月15日清晨,迪埃奎橡胶加工厂门口,20多辆卡车排着长队等待卸货。

  

  “现在是割胶季,送胶的卡车几乎没断过。”工厂收胶员殷春荣说,最多一天来了150多辆车,从工厂大门外看去,一眼望不到头。

  

  “Kim!Nice to see you bro!(朱陈,很高兴见到你,兄弟!)”等待过磅的卡车中,一位驾驶员探出头朝朱陈挥手。朱陈快步上前,两人聊了好一阵。

  

  “经常来送胶的供应商、橡胶合作社负责人,我都认识。”朱陈一路走一路打着招呼。这段时间特别忙,他已经3个月没剪头发,说话时常会捋一捋额前的头发。

  

  在迪埃奎工厂的橡胶加工生产线上,天然杯胶经过原料预处理、清洗、破碎、压绉、造粒、烘干、压包等工序,变成一块块重约35公斤的棕色成品橡胶。

  

7.jpg

7月15日,科特迪瓦迪埃奎市美兰橡胶加工厂,工人在橡胶加工生产线上工作。

  

  有数据显示,在全球橡胶行业超过3500亿美元生态链中,只有0.5%由科特迪瓦生产企业完成,产业价值与当地资源优势严重不匹配。

  

  “我们花了一年时间建工厂,生产线采用的建设材料、通用设备、电器元件等基本来自中国。”朱陈介绍,迪埃奎工厂目前有2条橡胶加工生产线,每条线每小时可生产10吨干橡胶制品,年加工产能达20万吨。

  

  从以前出口原料到现在出口橡胶制品,当地的橡胶产量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也翻了几倍。2019年,科特迪瓦橡胶年产能约80万吨;随着美兰集团达布工厂、迪埃奎工厂先后投产,科特迪瓦橡胶年产能提升至130万吨。

  

  “一块橡胶,让我们更加亲密无间。”科特迪瓦橡胶和油棕委员会卡瓦利区代表康赫·吉恩·伊夫·克劳迪奥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企业到来后,改变了科特迪瓦橡胶行业面貌,产量过剩的问题已不复存在。”

  

  “非洲制造”加快发展,当地居民生活有了新变化。

  

  夕阳西下,与工厂一路之隔的村庄热闹起来,炊烟袅袅,欢声笑语。

  

  哈布里·格洛德村是迪埃奎当地一个偏远小村庄,以前仅十来户人家。迪埃奎工厂建起来后,村庄不断“长大”,现在已经成为有一两千人居住的大社区。

  

8.jpeg

7月15日,与科特迪瓦迪埃奎市美兰橡胶加工厂一路之隔的哈布里·格洛德村,村民在踢足球。

  

  一栋栋新砖房建起来,人们三三两两坐在屋檐下休息聊天;一个个小商铺开起来,烤鱼在铁板上嗞嗞作响,摊贩们利落地削水果、榨果汁;孩子们成群结队,酣畅淋漓地踢着足球,笑声和汗水随风飘扬……

  

  看见我们,孩子们好奇地围上来,嬉闹着同我们往村子深处走去。在一间即将建好的砖房前,身穿美兰集团工服的夸库·莫里斯正在准备晚餐食材。他说,有了现在的工作,他不再为孩子们的学费发愁。再过一段时间,一家人就可以入住新家了。

  

  “我们帮助村里挖水井、修学校、建医务室,工厂里的工人几乎都在村里安了家。”朱陈说,在科特迪瓦的三家工厂共为当地创造了1600多个工作岗位。

  

  不远处,一位身穿长裙的母亲牵着孩子走来,孩子将几个鸡蛋和一小袋花生捧到朱陈面前。

  

  此时,夕阳余晖洒在孩子母亲的脸上,涂抹出幸福的笑容。


9.jpeg


  “嘟——”一声嘹亮的汽笛声在科特迪瓦阿比让港口响起。几乎每周,美兰集团的成品橡胶会从阿比让港口发出,抵达中国后,经由青岛港、上海港、宁波港分发至国内各轮胎企业。

  

  目前,美兰集团的客户辐射大半个中国,邓禄普、马牌、凯达、朝阳等知名轮胎品牌都在使用美兰的成品橡胶。

  

  “我们在岳阳城陵矶港综合保税区内建立了密炼中心。非洲橡胶在岳阳经过密炼后,再提供给住友橡胶等在湘橡胶企业。”朱陈说。

  

  2022年,美兰集团、湖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岳阳观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署“湖南+”科特迪瓦项目合作协议,持续扩大两国农业合作。今后,还会有更多湖南企业在科特迪瓦建设农产品初加工厂,并在中国设立精加工厂。

  

10.jpg

7月14日,科特迪瓦迪埃奎市美兰橡胶加工厂,董事长朱陈(左一)、总经理埃尔·陶伊尔·马尔万(右一)一同与技术人员进行沟通。

  

  “最近出货量非常不错,放心吧兄弟!”埃尔·陶伊尔·马尔万是美兰集团西非大区总经理,性格爽朗的他一把搂过朱陈。

  

  在科特迪瓦采访期间,有朱陈的地方,几乎都能见到马尔万。“别忘了告诉他们,你有多爱我。”马尔万略带得意的话语,引得朱陈一阵大笑。

  

  3年前,朱陈来到科特迪瓦考察,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从事橡胶原料采购工作的马尔万。

  

  “见面聊了10分钟,我就认定了马尔万。他待人特别真诚,而且心里很有规划。”朱陈说。

  

  而在马尔万看来,朱陈稳重冷静、处事果断。他相信,跟着朱陈干,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

  

  两人一拍即合。

  

  150万美元,马尔万用第一笔预付款顺利采购回等值的优质杯胶。300万美元、500万美元、1000万美元……预付款一笔笔增加,买地建厂、组建团队、对接原料商,马尔万将工作进行得井井有条。

  

  只要朱陈在科特迪瓦,马尔万和家人总会叫上他一起吃饭、聚会。“朱陈称呼我的父亲为‘爸爸’,我们是朋友、是兄弟、是家人。”马尔万说。

  

  刚到科特迪瓦打拼时,朱陈人生地不熟,从吃饭、购物到租公寓、买车,都是马尔万和他的父亲在忙前忙后。“他们让我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朱陈说。

  

  2020年,美兰集团达布一厂刚修建时,马尔万偶然得知,科特迪瓦针对外资企业给予特定优惠政策,即外资企业在该国投资,可享受18%的税收减免与优惠。但该政策已于2018年停用。

  

  “我们团队花费2年时间,与科特迪瓦当地投资促进局、税务局、财政局等政府机构接洽,终于让美兰集团重新享受到这个政策。”马尔万说,当地政府非常欢迎中国企业投资兴业,目前该政策已为美兰集团节约上千万美元税款。

  

  最近,朱陈与团队伙伴们在攻克另一个难关。

  

  《欧盟零毁林法案》(EUDR)2023年6月29日正式生效,将于2024年12月30日开始强制执行。根据该法案,投放到欧盟市场包括天然橡胶及轮胎等橡胶衍生品在内的部分商品,必须来自2020年12月31日之后未被砍伐的土地,且来源合法,否则将面临罚款、没收产品和收入等一系列惩罚措施。

  

11.jpg

7月15日,科特迪瓦迪埃奎市美兰橡胶加工厂,卡车在卸载杯胶。

  

  如何让产品顺利进入欧盟市场?

  

  “我们正在开展橡胶溯源工作,让每一棵橡胶树、每一位胶农都能追溯源头。”朱陈说。要准确、完整地搜集胶林地理位置信息等数据,构建从原材料采购、交易生产、成品交付全过程的溯源信息闭环,这是庞大的工作量。

  

  “老板,放轻松,我们一定能做到!”在场的一位员工说道。

  

  “人多力量大”“要不先想想工作完成后去哪里聚餐”……办公室里,中文、法语、英语,不同语言的更多声音响了起来。

  

  朱陈朝我们一笑:“你看,我总能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


12.jpeg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彭可心

  

  中国、科特迪瓦、黎巴嫩、法国、瑞士……美兰集团在科特迪瓦的团队成员来自多个国家。采访时,经常各种语言混在一起,我们有些不知所措,他们却习以为常。

  

  在科特迪瓦,美兰集团荣瑞橡胶公司总经理艾斯阿德·里姆为了沟通交流更顺畅,每天都在努力学习中文,她骄傲地介绍自己“能说200多个中文词语”。各种肤色的员工聚在一起点外卖,总会纠结一会儿,他们笑说“这是大家唯一有分歧的时候”。

  

  这支队伍有太多“不同”。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个性,但当他们在一起,氛围却又十分融洽、自然、和谐。不管是中国新年、中秋节,还是圣诞节、科特迪瓦当地新年,团队成员都会共同庆祝。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总结了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全球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却不可阻挡。只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哪怕跨山越海,也能在同一条道路上一起奔跑。

  

  携手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多元化的环境,让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都能交朋友,一个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才能让更多现代化成果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13.jpeg


  科特迪瓦驻华大使多索·阿达马:

  

  橡胶加工厂的投产,切实推动科特迪瓦天然橡胶产能和附加值的提升,助推当地经济繁荣发展,惠及民众,希望未来能进一步与中方企业拓展经贸合作领域。

  

  科特迪瓦下萨桑德拉自治区区长菲利普·D·莱格:

  

  美兰集团迪埃奎橡胶加工厂落地下萨桑德拉自治区后,对当地经济带来非常大的好处。希望更多中资企业到这里投资,当地政府会给予最大的支持。

  

  科特迪瓦农业研究和咨询行业协会资源监管员布鲁·博纳旺蒂尔:

  

  中国工厂实现了科特迪瓦橡胶的本土加工,增加了我们的产品附加值,我们要对中国说声谢谢!

  

  科特迪瓦企业总联合会执行董事阿卡安奎·斯特芬:

  

  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提供了巩固两国之间联系的机会,期望通过这些平台,与中国企业和投资者建立更多更深的合作伙伴关系,加速将中科贸易和投资意愿转化为具体行动。


14.jpeg


  湘非经贸开启合作新篇章

  

  非洲产的牛油果、咖啡、鲜花,湖南造的小农机、假发、箱包……近年来,越来越多中非好物漂洋过海,“飞入寻常百姓家”。

  

  长沙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7个月,湖南对非洲进出口305.3亿元,贸易规模居全国第八、继续保持中西部第一,其中自非进口145.1亿元、增长90.3%。

  

  一千多年前,载有5万多件长沙窑瓷器的“黑石号”,留下湘非往来最早的痕迹。今时今日,依托两大国家级对非合作平台——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湘非经贸开启合作新篇章。

  

  2019年,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落户湖南长沙。这一盛会现已举办三届,各方签约合作项目336个、金额533亿美元,成为我国地方对非经贸合作的新窗口。

  

  肯尼亚当地时间2024年5月9日,作为中非经贸博览会走进非洲系列活动之一,中国-非洲投资贸易促进合作交流会在内罗毕举行。会上,肯中经贸孵化园二期项目、坦桑尼亚农业合作项目等10组企业进行贸易签约。

  

  立足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湖南正围绕要素保障、经贸规则、制度安排等方面开展集成式创新,打造中非经贸合作服务体系。

  

  拓展对非贸易及产能合作新模式。支持企业在非实施产-贸一体化、产-工-贸一体化、投-建-营一体化项目,构建营销渠道和综合服务体系,加快布局前店后仓、前馆后仓、前展后仓等模式的公共海外仓体系,拓展检验检测、供应链金融、物流配送等增值服务。

  

  建设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支持中资物流企业加快布局非洲市场,聚焦非洲重点区域、重点线路布局关键矿产资源、农产品物流通道,完善主干网络、分支网络、毛细网络,形成与湘粤非铁海联运通道联动。提升中非物流体系数字化水平。

  

  实施中非贸易便利化举措。深化中非海关AEO互认合作。支持先行区与中检集团等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合作,在非洲重点国家建设检验检测实验室,探索建立自非进口产品预检采信机制。在先行区建设中非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中非标准合作创新中心。


来源 新湖南

编辑 何涛

二审 杨韬

三审 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