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变水田 坡地变梯田|印江种下1200余亩“旱改水”希望田
- 作者:金秋时
- 来源:当代先锋网
- 发布时间:2023-11-20 15:00:51
土地等级每提升1级,意味着每亩土地每年可新增粮食产能100公斤以上!
“田”是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印江自治县木黄镇丰塘村,通过农田生态功能提升工程,推动“旱改水”技术项目施工,可提高土地等别1至2级,土地单位产能持续提高。
俯瞰印江自治县木黄镇丰塘村农田生态功能提升工程现状。
11月初冬,印江自治县木黄镇丰塘村农田生态功能提升工程施工现场,工人们分头平整田坎、修理边坡、清理石块等,挖掘机轰隆隆来回穿梭作业,丝丝寒风中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以后,道路修通到田间,水源直通地头,大家都充满期待!” 丰塘村党支部副书记周娟站在山脚下,顺着绵绵起伏的山势向正在施工的“旱改水”项目望去,层层叠叠的梯田错落有致,水田的雏形已经初现。
项目现场施工忙。
“没想到,曾经零碎的坡地经过一番改造,大变样啊!”周娟看着眼前一块块整齐的梯田,兴奋地介绍,这个“旱改水”项目整合了丰塘村、格山村、中河村100余户农户共300余亩分散、闲置、未被充分利用耕地改造成水田,相信来年秋天,这里一定是一幅金黄色的丰收景象。
村民吴永琴感慨地说,“过去这片坡地只能种种辣椒、土豆、玉米,经济效益并不高,再加上农田灌溉设施不完善,大家种啥也只能靠天吃饭。现在可好,蓄水池修好了、田间道有了、地里还铺好了输水道,以后庄稼能旱涝保收了。”
“接下来,我们会通过地力培肥,对水田进一步固土保水,待到来年,村民就可以开始栽种优质水稻了。”工程现场负责人吴成军告诉记者。
农田生态功能提升工程是当地实施的山水项目6大工程类型之一,通过实施完善机耕道、灌溉渠旱改田、坡地改梯田等措施,对农田进行提升改造,将零散的农田整合成高标准农田,让旱地变水田,让坡地变梯田,既巩固了粮食安全生产线,也改善了乡村的田间风貌,助力乡村振兴。
坡地改梯田,如何解决水的问题成了关键。项目施工团队把蓄水池、灌溉渠、输水管作为突破口,确保农田能排能灌。
良田施以良法和良技,为了抢抓年春天的农时,丰塘村的“旱改水”项目在紧锣密鼓中完成修建蓄水池3座、灌溉渠3576米、PE输水管3214米、维修灌溉渠736米等工程,目前供水管安装已完成一半,给水管达到70%,土地翻耕和平整作业接近尾声,将极大地提升农田生态功能,改善耕作条件。
项目施工现场。
吴成军介绍,项目完工后,鼓励引导村集体经济参与农田后续经营管理中,根据具体情况,从农户手中统一流转土地,再将土地承包给大户或公司,进一步提高农户和村集体经济的收益。
不只是丰塘村,今年以来,印江自治县在推进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农田生态功能提升中,因地制宜推广“旱改水”技术,针对有改造基础和条件的农田,将其改造成水田,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益,共实施“旱改水”项目1200余亩。
印江自治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邹奇说,“通过旱改水,耕种的作物可以实现四季交替种植,确保农田不闲。同时,通过土地整治技术来改善农田耕作条件,也提高了农田抵御水土流失的能力,更好地保护珍贵的耕地资源。”
邹奇表示,“目前,我县农田生态功能提升子项目,涉及木黄镇、合水镇、刀坝镇等17个乡镇(街道)80余个村。整体项目已完成90%以上,预计春节前全面完工,将为粮食增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秋时
编辑 张弘弢
二审 王远柏
三审 谢巍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