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法治 > 正文

仨书记种李——木引村借力帮扶锐意振兴十年记


夏至,罗甸蜂糖李推介展销会如约而至。


今年是罗甸木引村种植蜂糖李的第八个年头,第三次上市,也是贵州高院第三任驻木引村第一书记杨劭禹见证的又一个丰收季。


“当天大概成交2000多斤,交易额10万元左右。”阳光下,杨劭禹忙碌着。


这样的盛况如果放在十年前,木引村人就连做梦都不敢这么大胆。深处麻山腹地的木引村,十年前甚至更早时期,都是滇桂黔石漠化极贫区的典型区域。


变革的动因源自贵州高院的脱贫帮扶。


2013年,当时的国家级贫困县罗甸确定由贵州高院定点帮扶。经过三年扶贫深度调研后,贵州高院在结对帮扶木引村上再次做出重要决定——带领乡亲种植蜂糖李,建设属于自己的支柱产业,授人以渔实现长效致富。


一场在贫瘠之地建设产业示范区的生动实践从木引村火热启幕:贵州高院产业帮扶为牵引,县乡村三级协同为支撑,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接续书写出“仨书记种李”的致富佳话。


数字见证变化:十年间,蜂糖李种植从木引村延展至罗甸全县,面积从1024亩拓展至2.5万亩,木引村人均纯收入从2000元增至13200元,劲增近7倍。木引村以产业扶贫的生动实践,成为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扎实例证。


一诺“千金”


2018年,木引村党支部因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提前摘帽,被评选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


2019年,在全省脱贫摘帽评估考核中,木引村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成功助力罗甸脱贫摘帽。


2021年,省高院干警、时任驻木引村第一书记余伟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站上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


2024年初,木引村从全省1100个帮扶村落中脱颖而出,被贵州省直机关工委命名“2023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点”。


木引村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清单,记录着脱贫攻坚的不凡过往,记录着乡村振兴的每一个步伐,也必将继续记录属于木引村的新辉煌。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这个道理谁都知道,但并非容易做到,尤其是对于地处麻山腹地、从村里到县城有着52公里山路的木引,更是道大难题。


“从蓝靛到白芨、重楼,村里试种过各种经济作物,但都失败了。”现任村支书方景福回忆道。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印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成为主题。“我们能做什么”这一问题在每个木引村的干部心里又开始发芽。


恰在此时,已担纲帮扶罗甸的贵州高院也正在为如何让当地群众尽快得到实惠、发展何种产业以保障此后不再返贫而苦苦思索,思路相同的两方随即展开了一场“寻找合适产业”之旅。


2016年,罗甸县干部带着木引村的土壤和报告,找到高院干警罗长虹,他们跑遍了全贵阳的检测机构,得到一份检测报告——木引村的土质极其适合蜂糖李的种植。


这份报告令高院党组感到兴奋。经历多次调研的贵州高院深知木引村劳动力外流严重,产业局限很大,而种植“精品果”不仅能解决当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更能为群众带来长久的丰厚收益。


高院党组再次掀起讨论,很快,做出一个决定——


贵州高院将一次性投入1000万扶贫资金,作为木引村蜂糖李产业建设的启动资金。


跳出以往零散的帮扶方式,以一次性整体投入为当地产业发展奠定基础,贵州高院带着木引村走向以往不敢想象的未来。


决定很重大,背后的原因却很简单,高院党组认为,脱贫攻坚不仅是让群众现在脱贫,还要着眼于未来致富,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有投入,更要有魄力,怕亏损什么都做不成。


但对于结果,当时谁都没底,罗长虹也是。


2016年年中,罗长虹带着这笔钱来到木引镇任驻村工作组组长。然而什么企业会“傻”到在一个道路不通、石漠化严重的深山里投资?如果失败,本就贫困的村民怎么办?周围的同事为罗长虹捏了一把汗。


一家接着一家问,一波不对再换一波。几经波折,罗长虹找到了四川阿坝州一位熟悉蜂糖李种植技术的老板。经过协商,决定以高院的1000万启动资金、老板自投2000万资金和县里的1000万政策支持做第一期产业园区。



当得知村里土壤适合蜂糖李种植,省高院有意牵头,又有老板愿意领干后,方景福和村民们反而有些慌。


“不可能,想都别想动我家的土地!”产业园建设需要土地,但在一个贫困千百年的村子,“土地流转”这个词汇在当地群众心里显得高深莫测:流转了还是不是我的土地?会不会是企业和政府的阴谋?我的苞谷要种在哪里?各种胡思乱想在群众心里飞舞。


无奈,时任驻村第一书记余伟和方景福只能一户一户做思想工作,“咱们是要签合同的,而且法院也投钱了,你觉得法院会希望这笔钱亏了吗?”类似的解释并不能让群众真正放下心来。


日复一日的坝坝会。一夜,余伟拿出了自己的“专业优势”,以高院干警的身份对群众说——“不清楚内容的直接来找我余伟,找高院都可以,我们帮你们解决。”“如果合同有问题,土地有问题,你们尽管去法院告,有官司我帮你们打!”


一句话掷地有声。2017年,木引村120余户村民小心翼翼的拿出1024亩土地,作为主要园区建设用地。


在高院的指导下,木引村同企业率先达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模式,并约定“利益联结”获得固定分红,解决了村民自身经营能力差、谈判能力低、观念意识落后等问题。


从这年开始,木引村带动了全镇500户农户参与种植,以凑出来的5000亩土地,每年拿到固定分红1000余元,参与劳动就业百余人。


2018年5月,木引村提前摘帽成功。


十倍成长


6月,蜂糖李已经开始成熟,张福看着地里的缀满李子的果树,仿佛看着自己的孩子一般欣慰。


张福此前在广东打工,得知高院和县政府在老家要种蜂糖李,便跟着干了起来。


在张福的记忆里,如今的产业盛况,木引、罗甸和贵州高院这些年来趟过了不少难关,资金关、基建关、市场关等等,关关艰难又关关必过。


2016年,领干企业因流动资金不足想要撤资。


“一旦撤资,必会前功尽弃。”余伟得知消息后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带着企业老板跑遍了当地政府和银行,不断奔波,终于协调到资金帮助企业解了燃眉之急,产业种植园也坚持了下来。


资金关刚过,交通问题又冒了出来。


余伟刚到木引时,全村只有黄土路,没有一盏路灯,刚下车,余伟一阵头晕。这种路况如何支撑产业的发展?


每每入夜,借住在镇政府办公室的余伟都在想着如何把木引村的路给修好,如何把灯给装上。


要致富先修路,简单的一句话对木引村来说却是千难万难。


麻山腹地地质薄弱,常有滚石滑坡,道路不畅已经成为吸引投资的一大阻碍。而没有投资更加剧了发展的瓶颈,木引的困难就像麻山山路,弯弯绕绕望不到头。


为了摸清村子的底子,初来乍到的余伟每天自费带上油粮文具等,大包小包下组入户走访。


方景福回忆说,3个月内,余伟走访完全村18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而村里原本咬过他的那条大黄狗,再见他时已经摇头摆尾。


向院里请教、向县里申请、向相关单位协商……余伟终于“借”来数万元修路费,但这远远不够,于是,他又带着群众凿石开路。


家住窖里片区的黄元艳就曾经参加过,那是她在自家门口见过最多乡亲的日子。眼见大伙一起把家门前的山路整平,手里拿着铁楔子的黄元艳相信自己的生活也一定会越来越好,“就像山路越来越好走一样。”


人心齐泰山移。高院干警余伟四年驻村,修建了十余条通村通组路、引灌排洪沟渠和太阳能路灯。通往县城的山路956县道在此期间也重新修葺成为了双向双车道。产业基地建设的运输成本持续下降,木引山路不在坑洼,夜间路灯照亮了麻山腹地。



4月29日,春日暖阳,来自全省7个省直机关单位帮扶村的80余名驻村干部、村党支部书记齐聚木引村,参加基层治理示范观摩活动,对木引村高标准产业路网赞不绝口,这个评价传到高院,已卸任回院工作的余伟眼眶湿润。


产业路致富路刚刚收尾,更残酷的市场关接踵而来。


2021年,木引村的果子就已经可以上市了,但苦于没有销售渠道,除了种植园里企业固定收购的部分,村民自家种的果子卖不出去,大都烂在地里。


“只有卖出去的果子才能转变成乡村振兴真正的财富。”贵州高院第二任驻木引村第一书记张旭煜看得很明白。


一人驻村、全院帮扶。他领着群众继续提质、增效、扩果,拓宽产业销路,以“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的鲜明导向,注册“木引”商标,并举办“享趣罗甸·2022年木引蜂糖李采摘节”,重新打响了木引村“水果之乡”的美誉。


“蜂糖李在省外很出名的,吃过的人基本上都会回购。”荔浦市金芋满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赖晓敏是今年展销会上的老面孔。


去年,她通过张旭煜介绍,和当地签订了合作协议,今年又主动引荐了十几家经销商一起前来采购。“已经上货十天,卖出了八九千单。”她说。


政策不愁、技术不愁、销路不愁,从城市回到农村的张福越种信心越足。去年,他在原本种植的基础上,再承包100亩地扩大种植。


一眼青丘遍地李,万亩荒林引蜂来。不断闯过难关的木引蜂糖李产业步入快车道。截至目前,木引全镇蜂糖李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2023年该镇蜂糖李产值高达1.9亿元。


向文明生长


“巩固拓展木引的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大方向,也是木引的新未来。”在贵州高院第三任驻木引村第一书记杨劭禹看来,产业致富是手段,提升乡村治理培养文明乡风,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木引如今的发展朝向。


2023年6月6日,贵州高院再次赴罗甸调研乡村振兴工作。


调研结果很清晰:保持投入力度不减、帮扶队伍不撤,贵州高院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把美丽乡村建设,尤其把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设施、就医就学等挂在心上,持续缩小着当地城乡发展的差距。



“走,打球去。”今年,木引村新修的塑胶篮球场上,到处充斥着孩童的打闹声。


木引村现在正在开展老旧厨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改善活动。近两年,木引村再次增设了189盏太阳能路灯,解决了窖里片区、5组、7组等片区村民出行便捷性和安全性的问题。


相对于生活硬件的改善,持续改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治理公信显得更深层更紧要。


对此,方景福给记者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事例。


2017年前,木引村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于是村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谁当支书谁管章。


村民除了种地生活,最多的“业余活动”就是寻找村支书在哪里:只有找到了村支书,才能找到章,才能办理一些相关的业务和证明。


用章既没记录也不透明。时间一久,一些关于暗箱操作的猜疑在村民之间慢慢传开,“凭啥他家就能进监测户?”“村长不会带着章跑路吧?”……


村委会的公信力几乎为零。


如今,随着村委会办公楼的建立,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的木引村,通过不断重塑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造福群众的功能,村委会真正成了村民参与蜂糖李产业的领头人,成了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成了村民们的主心骨。


“现在村民对村委会可依赖了。”党群心连心让方景福很“舒爽”。


积涓流而成江海,随着村里从内到外的持续变化,乡村治理愈加规范,乡风越来越文明,村民思想明显变化,外界对于木引的认识也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昔日趋避地,今朝聚才场。


曾经木引村90%的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如今,随着产业和基建的发展,木引村外流的人才正逐步回归。


2023年,村委会迎来了一位大学生。


刘红梅大学毕业后,走出麻山腹地的她本决心要在省城寻找自己的未来。


“村子里的产业正在发展,需要你们这种熟悉村子情况的年轻人。”然而,杨劭禹却在劝说他们回到村子。


2023年夏天,得知刘红梅要去成都工作,杨劭禹再次联系上她,又介绍了一遍村子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信我,村里的待遇和机会并不比城里差。”


也许是出于试一试的心态,刘红梅毅然放弃了自己曾经的追求。得知刘红梅决定的杨劭禹,立刻开着车把人从200公里外的贵阳一路接回了村里。


“瞧,咱们村来了个大学生。”杨劭禹很高兴。


刘红梅回乡工作曾是村里的一大谈资。如今,村委会已有三位大学生返乡帮助工作。


木引村,再次热闹了起来。




【记者手记】

时代召唤英雄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


从2013年帮扶罗甸县至今,贵州高院累计向扶贫一线派驻干警60人次。


从寻找产业、补足基建再到思想改变,贵州高院帮扶思路清晰明确,帮助木引村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生动诠释着我省“巩固拓展”“有效衔接”的过程。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离不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贵州现代化建设的底线任务,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就在去年——


全省提前完成人均年纯收入1万元以下低收入脱贫人口动态清零任务。


全省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和8.1%。


全省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346.11万人。


……


很显然,这些,都能在木引找到清晰的事实注解。


今年6月28日,在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上,《贵州省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方案》审议通过,强调让农民有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和更多获得感。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指出,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时代召唤英雄。目前,全省共有近万支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逾三万余名党员干部活跃在乡村振兴第一线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欧阳海南 陈景雄

编辑 方勇

二审 何永利

三审 欧阳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