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高原兵”】张梅俊:每一块伤疤都是一枚勋章
- 作者:方勇 汪韵
- 来源:当代先锋网
- 发布时间:2024-09-04 20:50:32
张梅俊没有想到,他会成为朝阳村年轻人的榜样。
“村里以前每年参军报名只有一两个,今年竟有九个人,其中一人还是大学生。”朝阳村村支书吴蕾说,这就是榜样带动的力量。
朝阳村坐落在威宁自治县龙街镇偏僻的大山上,村民祖祖辈辈靠种植玉米、土豆、荞麦为生。村里的年轻人都渴望走出大山,读书、参军和外出打工,是他们走出大山为数不多的几种方式。
在朝阳村,张梅俊并不是第一个参军的,他的堂哥张群2007年就参军入伍,远赴西藏服役了两年。
张梅俊入伍前,张群给他详细讲述了高原服役的辛苦,张梅俊就像一头拉都拉不回头的牛,坚定地要争取上高原服役。
其实,张群说的并不夸张,现实甚至严峻得多:天不亮,就要跑三公里,顶着风雪,在海拔高达四千五百多米的环境下,攀雪山、越冰川,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都是极大的挑战,驻地氧气含量不足内地的40%,心脏要承受着两倍于内地的压力,在极端天气下,进行雪地耐寒练习,对人的体能和意志是很大的考验。
魔鬼般的训练常常压得张梅俊喘不过气来,这个时候他就会想到在家乡的父亲。
张梅俊的父亲叫张玉华,又黑又瘦,虽然今年只有54岁,但看上去足足大了10岁。张梅俊上初一时,他的母亲就离他而去了。张玉华一个人拉扯三个孩子,长期的营养不良,导致他的视力和听力都远低于同龄人。
如果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能报答,那又怎么能保家卫国?在部队再苦、再累,张梅俊都咬着牙坚持。
张梅俊并没有把吃的苦告诉父亲。张玉华被告知的,是张梅俊过着一种让人羡慕的生活——每天都是大鱼大肉,训练还没在家干农活累。
这种善意的隐瞒,一直到威宁自治县军地联合给张梅俊家送二等功喜报时才被拆穿。当天,对于这个偏僻的山村,热闹非凡——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很多村里的人都跑来了。
也是这一天,张玉华才终于知道儿子在部队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磨砺。
“去部队以后,张梅俊身上伤疤越来越多,尤其是后背那几道深浅不一的疤痕。”张梅俊的妻子赵才县说,每次看到都很心痛,但是我觉得每一块伤疤都是他的一枚勋章。
每一次高原负重奔袭,都让张梅俊的神经“狂跳”,头痛得要裂开,脚像灌了铅块一样沉重。30公斤的战备背囊早已把他的腰磨破,血水从衣服里渗出来,汗水又将伤口淋湿。
在集训期间,张梅俊每天早起自我加压负重五公里,累计负重跑步超过1000公里,多次在集训队训练中取得优异成绩,最终获得出国比武的资格。
2023年,张梅俊和战友代表中国队参加某国际山地步兵军事比武竞赛,与来自9个国家24支队伍同台竞技,这是中国第一次参加此项赛事。
该比赛需要登山滑雪和越野滑雪,到达目的地后再野外宿营;中间穿插射击、绳降、雪崩救援、伤员滑橇拖带撤离等课目,比赛成绩是由完成时间、射击成绩及课目完成度综合得分取优。
比赛中,张梅俊和战友顶着暴风雪,冲刺在队伍前列,完成了雪崩应对、搜救、军事侦察、从山顶携带一名伤员垂降和在2040米高海拔地区建立一个临时露营地等山地技能考核。在张梅俊的带领下,战友们快速完成任务,最终在首次参赛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层层搏杀,力压强队,获得团体第三名。
今年21岁的陶江红就是村支书吴蕾口中的那位今年报名参军的大学生。得知张梅俊的事迹后,更加坚定了他入伍的决心。
“张梅俊是我的榜样,他们的勇敢和坚韧,不仅在战场上展现,也在日常的训练和任务中体现。让我看到了军人的责任与担当。”陶江红说。
视频素材和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方勇 汪韵
编辑 陈景雄
二审 程星
三审 欧阳海南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从篮球热到稻花香,来看“村BA”后花园的丰收故事
水车不断转动,蝉鸣伴随着浓郁的稻香宣告着秋天谷物的丰收。台江县台盘乡阳芳村,因紧邻“村BA”发源地台盘村,其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环境特点,被誉为“村BA”的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