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法治 > 正文

“炒”出来的8个三等功!贵州这位武警炊事员厉害了


“哟,他啊,用锅铲‘炒’了8个三等功,不过,真的喜欢吃他做的菜,有家乡的味道。”在武警遵义支队,有一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炊事兵。

他叫余永非,是该支队机动中队的一名炊事班班长。他不仅饭菜做得堪比五星级酒店大厨,十六年间,更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荣获嘉奖数十次,荣立个人三等功8次。

其实余永非刚入伍的时候啥也不懂。用他自己的话说:“别说烹饪,调料我都认不全,说‘做饭’两字都有点抬举我了。”

从不懂到精通,余永非感触颇深……

特战兵“变”炊事员

余永非2004年入伍,新兵连训练结束后,被分配到了机动中队。从义务兵到初级士官,在此期间,因训练成绩突出,余永非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荣获嘉奖数十次,5年时间,荣立个人三等功5次。

革命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入伍第六年,军事训练成绩全优的他由于炊事岗位有空缺,主动申请调到炊事班工作。在此之前,他是一个对“油、盐、酱、醋”一窍不懂的“糙汉子”。

刚学做菜的他半开玩笑地对战友们说:“我手艺不精,这一阵子大家可能没有口福了。”嘴上说得轻松,他却暗自在心里定下目标,因为他明白“吃出战斗力”这句话的分量,明白炊事岗位的重要性。

从此以后他攒足了劲儿,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苦练烹饪技术上。

在随后的日子里,他积极参加总队、支队开展的炊事集训,经常趁着休息的时间在案板上练刀工,练刀功磨破了手,又长起了茧。

学炒菜,经常从头到脚一身油,夏天,顶着50多度的锅灶烘烤,油盐酱醋的熏呛,但为了练好过硬本领,他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

为了把菜做好,余永非还自掏腰包购买烹饪书籍,收集、摘录烹饪知识、典型菜谱,一有时间就刻苦专研。

靠着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的学习精神,他逐渐掌握了做菜的技巧,并顺利考取了高级厨师证。如今,余永非每顿饭的厨艺都让战友们在餐桌上过足了“嘴瘾”。

“只要战士们吃得好,一切都是值得的!”在厨房这种高温湿热的环境中,余永非一忙就是一整天。到了晚上还要召开炊事班伙食总结会,“今天有人反应菜稍微咸了一点儿,大家要注意。”“早上的稀饭出锅晚了,太烫的话战友们就喝的少。”……这些都记在余永非的“口味帐”里。

如何给战士们调剂伙食,是最让炊事员头疼的事。战友们来自五湖四海,口味和爱好都不一样,为了调众口,余永非是煞费苦心,绞尽脑汁。

“东北、华北地区饮食以面食为主,华东地区在饮食方面,各具特色,中南地区河南人口味喜酸辣,湖北人口味特点是咸甜皆宜,酸辣必备,湖南人口味喜辣,广东人对饮食讲究清淡,西南地区口味喜麻、辣.....”余永非心里熟记着各省各地的饮食喜好,每天在调剂伙食方面尽量做到周全。

余永非还根据人体营养需求科学制定食谱,并根据季节变化和官兵训练强度适度调整,确保食物营养均衡,官兵身体健康。

当有战友过生日,便会吃到炊事班精心准备的“长寿面”;战友们在雨中训练太久会及时熬一锅姜汤驱寒……这些小事都被余永非牢牢记在心里,落实在餐桌上。

“战场”在哪里“厨房”就在哪里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部队来说,吃得好不好,也是影响战斗力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后勤保障是战斗胜利的重要条件。


在炊事班流传着一句话:炊事班没有周末和假日,“战场”在哪里“厨房”就在哪里。

野外驻训、演习演练、抢险救灾、处理突发事件.....武警战士到哪里奋战,炊事班的“厨房”就得设在哪里。怎么让战友们在野战环境中吃得好吃得饱也成了余永非持续不断的研究课题。

业精于勤。在大灶上做饭菜,水气便利、锅广台阔,食材易翻炒,调料好摆弄。换到锅深灶小,炊事车旁各种别扭和擎肘。

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灶台换成野战炊事车,余永非带领着炊事班的炊事员们用蹲姿、坐姿甚至跪姿切瓜剁菜,在狭小的操作台上考校手艺,用最小的水耗、最快的速度做出卫生可口的饭菜。

官兵们“吃不出差别”的口感背后,是炊事员们“像打仗一样做饭”的信念。

“最艰苦的那一次,两个人每天保障400人的伙食。”提起那次“壮举”,余永非表示终身难忘。

2020年6月12日,我市多地遭受强降雨天气袭击,不同程度受灾。

接到指令,武警遵义支队110名武警官兵立即前往受灾较为严重的正安县碧峰镇抢险救灾,余永非带领10名炊事员又跟随部队将“厨房”搬到了正安。

在抢险救灾的两天时间里,他们不仅要保障110名武警官兵的伙食,还要保障当地参与抢险救灾的一些工作人员以及部分受灾群众的伙食。“平均每人每天要保障150人就餐!”余永非依旧带着炊事班的战友们圆满的完成了伙食保障任务。

能够温暖一群士兵的,除了胜利,还有炊事班。对于炊事班的战士们来说,厨房就是他们的战场,他们打赢了,战友们才有劲!

“传帮带”甘于奉献育新人

身为炊事班班长余永非深知只有后勤保障给力,参加任务的前线官兵才能吃出战斗力。

在参加各类重大任务伙食保障中,余永非带领炊事班的战友们不断地尝试,从火候的把控,到饭菜的配料,一招一式,反复斟酌,慢慢总结了一套适用于战地红烧、煎炸、爆炒等烹饪技法,做出的饭菜同样不失水准,受到了参战官兵的一致点赞。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作为一名专业技术骨干,不仅要有当“状元”的强烈愿望,更要有帮助战友成为“状元”的责任感。为了提高炊事班人员的能力,余永非经常带着炊事员们在厨房里摆弄大勺,练刀工,将技术传授给其他战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好“传帮带”,使炊事员们成为能调会炒的行家里手。

十年间,余永非在炊事员岗位上又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如今,余永非“传帮带”了近100余人,也可谓“桃李满天下”。

凌晨的营区一片寂静,战士们还在睡梦中,只有哨兵在警戒。随着一阵急促的闹钟铃声,班长余永非叫醒了熟睡的其他炊事员,又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

周而复始,在炊事员岗位上,余永非十年如一日,他勤奋学习,虚心请教,熟练掌握各种菜系、各种菜的做法,创新菜品多不甚数。

余永非带领着炊事班的战友们在三尺灶台演绎着自己的青春故事,他们用美食温暖着兵心,也在官兵满足的笑容里收获着属于炊事员的幸福。

再过不久,余永非就要脱下心爱的军装,放下那个拿了10年的锅铲,他有着太多的不舍无法言表,但他斩钉截铁地留下了6个字:“若有战,召必回!”

肖静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周雅萌

编辑 闵捷

编审 干江东